墨子的教育理教育原则

点赞:2668 浏览:6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为战国时代的显学.而他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等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因人而育”、“上说下教,遍从人而说之”、“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关 键 词 】墨子;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其活动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和儒家并称“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一、墨子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救世论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乱不安,要想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理想,教育就肩负着重大使命.墨子认为“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有道者劝以教人”,通过教育培养出有义之人,当人们意识到“行义”不但能使自己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益处,那么人们就会乐于“行义”,在《鲁问》中墨子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致也.” [4]617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想自己耕作给天下人饭吃,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个农民的耕作,把收获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升粟.检测设一个人能得一升粟,这不足以喂饱天下饥饿的人,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自己纺织给天下的人衣服穿,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名妇人的纺织,把布匹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尺布.检测设一个人能得一尺布,这不足以温暖天下寒冷的人,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解救诸侯的患难,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位战士作战.一位战士的作战,不能抵挡三军的进攻,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不如诵读与研究先王的学说,通晓与考察圣人的言辞,在上劝说王公大人,在下劝说平民百姓.王公大人采用了我的学说,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平民百姓采用了我的学说,品行必有修养.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这样也可以给饥饿的人饭吃,不纺织也可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功劳胜过耕作了才给人饭吃、纺织了才给人衣穿的人.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不纺织,而功劳胜过耕作与纺织.

墨子的教育理教育原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思想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人性所染论

“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这是墨子在看到染丝人在染丝的时候说的一句感叹,他认为人的品性是会受到后天的影响而改变的,他接下来说:“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意思是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一个人所交朋友作为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品德和操守的,这也是他“强说人”的原因所在.墨子以“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6]179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墨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

一次他的学生魏越问他:“既得见四方之君,则将先语?”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贪,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他主张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教育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因人而育,挖掘其潜力,发挥其特长,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不能不考虑自身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


(二)学思并重,躬行实践

在《墨子》一书中有很多的“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反问用语的出现,说明他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他希望弟子们能够勤动脑,多思考,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梁启超说:“亲知最凡近而最确实,说知次之,闻知又次之,‘身观焉亲也’者,谓由亲身经历所得之经验而成知识.”墨子是一个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的学者,强调言行一致.他认为即使有广博的学识,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去践行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只有“言必行,行必果”,“以身戴行”,“得一善言,附于其身”,将自己的言论、学说付诸实践,做到“言行之合犹合符节,无言而不行”.

(三)强学强教,师生互动

墨子推行教育是“为义”,即为理想的事业而奋斗.他在劝人学习时说:“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与此教育目的相关他主张强学强教.关于劝人强学的例子,《公孟》篇有一段记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意思是说:“墨子曾劝他的一位弟子去学习,这位弟子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由来搪塞.墨子批评道:你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与强学相对,在《墨子》中记载有许多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如墨子听说鲁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吴虑的隐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就马上前去见他,与之辩论;当墨子发现自己的弟子有材质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对象时,就主动地劝他去学习;当墨子听说禽滑厘这个人喜欢勇时,就亲自找上门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勇.

相应的,墨子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唱儿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即教师积极的教,而学生不积极的学,教育的功效必然少;学生积极的学,而教师不积极的教,教育的功效必为零.

《墨子》一书不仅记录了墨子从事教育的众多实践行为,也蕴含着墨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墨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能够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勋初等.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3] 蔡尚思.十家论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 吴江.墨子校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