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全人格教育探析

点赞:6401 浏览:212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健全的人格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全人格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出发,深入剖析其与当下大学素质教育在概念、功能、目标上的异同,探讨大学深化全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

【关 键 词 】人格;全人格教育;素质;素质教育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格是凭借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特性.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俞子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现有的人格教育主要放在基础教育阶段,认为精神品格的形成、世界观的成型都集中在中学之前的阶段.然而现实表明,大学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与知识教育体系相比,当下大学的人格教育体系还不完整、不系统.

当下大学普遍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为全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全人格教育又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全人格教育都强调内化式的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但两者在概念、功能和目标上存在差异,深入剖析两者的异同,有利于加强对全人格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助于探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全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全人格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人格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一书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观止并重,律己修身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阿道夫·第斯多惠就提出培养“全人”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了以人格整体成长与完善为教育目的“全人教育”思想,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人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虽然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对人格教育的重视上却是共通的.自80年代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健康人格培养.进入90年代后,美国学校开始实施国家提出的“整体人格教育”方案,初步形成了由教育的理想、教育的形式及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组成的整体人格教育模式.

20世纪初, 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其认为,一个人的独立、完整的人格还包括心理生活说到的志、情、意和道德生活说到的智、仁、勇”等方面.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无所偏废.他认为关于智识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关键是授以学习的方法,对情绪重在培养,对意志重在训练,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潘光旦的全人格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大学教育仍然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20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突出科技教育的同时,掀起了“人格化教育运动”,强化了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为内容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育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未来的教育,呈现人格化教育的趋势.

二、素质教育与全人格教育的概念剖析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及其他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要素.比较而言,人格的构成主要包括人的智力、道德和意志力三个要素.素质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有其相通之处,但在概念、功能、目的上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一)概念不同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柳斌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给予了解释,龚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义:大学素质教育定位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更加强调“基础”、“素养”即“做人和做学问的功底”,体现着现代教育价值指向的教育思想;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类别,旨在加强专业素质的教育,以及承担着专业素质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

综合潘光旦等人的观点,全人格教育的概念可初步界定为: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人,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人,培养健全、和谐、完满的人.“全人格教育”既是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并兼有目的的涵义.

(二)功能不同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全人格教育强调把人格差异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以全人格的模式培养学生,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格;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其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因而,从教育功能上看,两者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还可以从具体的教育方法中得到论证.如按照全人格的教育方法,教师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进而根据人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地认识学生,把人格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即按照不同的人格品性进行培养.而按照素质教育思想或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群体水平的整体提升,忽视了作为群体的人的多样性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多面性.

(三)目标及评价体系不同

健全的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终其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点,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的一项终极目标.根据全人格教育思想,在现阶段为进一步将目的具体化,便于实施和评价,可将“健全、和谐、完满的人”用多项指标来表述,如:身体健康的人、乐群协作的人、懂得自我认知的人、懂得学习的人、拥有专业技能的人、自主创新的人,这些指标既是培养目标,同时又是评价准则.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全人格教育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素质教育是通过对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培养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四个要素,同时也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评价体系,即德、智、体、美等指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浸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探讨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的途径

在时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具有良好的土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有助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深化全人格教育,进而将大学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一)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群体,经过了中学时代的成长阶段,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征,但这种人格特性是不稳定的,甚至是比较片面的,也就是说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心理空虚、价值失衡、急功近利、学习焦虑等现象都是大学生人格尚不健全的表现,这时候教育者往往需要从全人格的角度加以理解,而不是当作简单的心理问题加以教育或疏导.

而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往往面向全体,忽视了作为群体的人的多样性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多面性,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性格差异,导致不能正确地理解学生,进而也就谈不上正确地教育学生.因此,“全人格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进而根据人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地认识学生,认识到人的性格有通性同时也有差异性,针对人格的差异来教育、培养学生.

(二)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当代大学生

当代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意志坚定以及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强调“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人”,即从整体上把握全人格的结构,通过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的手段必需充分考虑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来开展教育工作.

(三)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全人格教育

当下的大学正开展各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大学文化建设,全人格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渗透于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使大学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大学文化,从而使全人格教育成为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大学文化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制度化的形式(如校训校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的文化品味还决定着人的品味,承载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教师的学术风范,治学态度、处事原则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成长、人格塑造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为全人格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四、结语

当下大学普遍倡导素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全的人格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点.素质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有其相通之处,素质教育为全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全人格教育又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深化大学全人格教育需要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大学生、按全人格的模式塑造大学生、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加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