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情感教育

点赞:7343 浏览:303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是工具学科,既然是工具学科,就要为某种目的怎么写作.是学习的工具,就为学习怎么写作,是工作的工具,就为工作怎么写作.掌握工具不是目的,利用这个工具才是目的.不同的人利用这一工具做着不同的事,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同是学习的工具,有人用阅读能力读伟人传记、先进理论,有人用阅读能力读书刊,反动文章.同是工作的工具,有人讲话劝人具备真善美的品质,有人说话怂恿人作恶.没有听说能力很可怕,如果有了听说能力,心术不正,那就更可怕.教师不可能给学生未来需要的理想的地位、名誉,也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金钱,但确实可以给学生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社会的人生观.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享受每篇文章的情感,增强责任感,比较坚定地树立进步的人生观.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使人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手段,然而又不致使人的至高无上的、敏感的精神追求遭受挫伤.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盈的力量.”

因此,对待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是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将来要负担起奉献社会和供养自己责任的社会个体――人,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方式,尊重他们的情感.学习不应成为他们的负担,学习对他们来说,应是一种游戏方式,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氛围是愉悦的,“学习并快乐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倡导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与检测恶丑.在短暂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有些失落了.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流行的一种弊病就是――用烦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言基础知识,花样百出的联系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为什么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技艺文字?

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而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缺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恰是语文阅读教育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开导学生对语文文字和语言情景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育要培养人文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必须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和作者那奔涌着的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方式.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狂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还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学生能从小屋的周围环境,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感知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感觉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挥主体情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符,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先生说得是写作,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涵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如“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再别康桥”的依依惜别,“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等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就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轻松的气氛中培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文中的主人公,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曾问道:“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你会有怎样的体会?”有的学生说,如果心情好,我会觉得荷叶旁的杂草都是美丽的,如果糟的很,无论荷花有多美丽,在眼中一点颜色都没有.有的同学说,我也觉得月色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但我不会体会得如此细腻.睹物思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在学《项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曾让学生续个结尾,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的朋友知道真相后,把多余的钱还给了她,她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要回了自己的钱,要找回自己的青春、美貌,结果有上当了,付出的代价比前次更大.体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但要明确的是,将学生带进作品的意境中体验真实的美,激发他们类似的情感体验,也是体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 以前有人说,语文老师应象一位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他那富于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所以,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他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度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作者写到在客栈里听到柔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身中十弹,

让学生享受情感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堂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有这样一句:“原来如此!等”学生能透过字面感知到鲁迅先生无限悲愤简直难以用笔墨具体描述的心情.朱光潜先生在一篇美学文章中提到: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公路上,遇到美好的风景时,路边就有标牌,上面写着:“慢走,请注意欣赏!”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让语文客多一些情感,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在解读《祝福》时,原著和电影比较,我问学生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有的学生说加得非常好,让观众看的把愤怒提上,使观众有一种发泄感,有的学生说不妥,影片增加了她的反抗性,可是她既然已经奋起抗争,做出这种“亵渎神灵”的事,却依然一遍遍问着有无灵魂,在疑惑和恐惧中死去,便有些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去感悟作品、感受真知,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愉悦,感到满足,感受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