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点赞:4446 浏览:138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学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育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关 键 词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和经验证明,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又可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力.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

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多元化一层次化,顾此失彼,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教育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我看,这种看法无疑是俯颇的狭隘的,也说明了这些人对中学语文教育与美育之问的关系还未全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片面之处就是把两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鸟有双翼,车有两轮,去掉其一,鸟不能翔,车不能行.唯有在抓语文教育的同时进行美育,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才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不仅展示了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美好的艺术意境本身又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抓住精彩的关键性字词,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意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在优美动人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深入体味,又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样,语文教育与美育就能有机结合实,就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使教学更富生命力.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育,有利于促迸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的除了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语文教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中,发现了美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必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使语文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苹如茵刚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等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舂景中,陶醉在美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

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所谓想象,就是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刻化.高尔基说过:“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就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比如,我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想象燕,公元207年,时值曹操北征鸟桓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中原的宏图已在描绘之中.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浮生联翩,在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唯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善出其里”.其实诗人是以大海自比胸怀,诗人的豪迈之气自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无形中得到了丰富,从而达到了培养智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平县忠信镇中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