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艺术教育的问题

点赞:4287 浏览:152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客观地讲,现今学术界涉及艺术史学、艺术理 论、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与书籍详尽而且系统.这些有关艺术现象、观念动机、传统与现代艺术比较、艺术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探讨开展得深入而全面.同样,有关教育学、教学方法论、现代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全面而彻底.而搭建艺术和艺术教育之间桥梁的、正面的、建设性的重要著述却较少出现.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和现当代艺术二者径渭分明,如同两条平行的轨道,有意无意地永不交汇.一方面,关于艺术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艺术的哲学方法论、艺术自律与发展、艺术形式与功能的拓展等形而上思考层面上;另一方面,关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停留在技法、技能、教育教学体系实施等形而下层面上.

造成现今局面的原因是多重的:即源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也源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特别性.其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目的的狭隘性、评价机制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学院艺术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基于以上弊端的事实,文章试图以现象研究入手,反思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的诸多悖论,并试图凭借新艺术哲学的框架挖掘产生矛盾的缘由,并依据艺术自律和功能的特质,进而阐释未来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变革方向的可能性.

“艺术这种疯狂的情感活动,我没办法教给你.”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尼采就鲜明的指出了艺术和艺术教育之间根深蒂固的隔阂.检测若艺术作为情感参与的特殊活动,抑或指艺术创造而言的个人性原因从而导致艺术的无法教授.那么艺术教育出现的本身是否就是一个悖论呢?以时间为段,早在尼采喊出:“上帝已经死了”进而标志西方现代主义巅峰前的四百余年,意大利人卡拉奇兄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传授专业的学、绘画知识与技能.我们熟知的画家埃贡席勒,曾被学院里的教授称为“上帝派来的魔鬼”并被赶出课堂;被称作现代艺术之父的保罗塞尚的作品也多次被以学院为代表的沙龙抵制展览;被称为海德格尔式的画家莫兰迪,“这位少言寡语的大师也曾在1928年《突击》杂志上写道:我在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我要说的是:学院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小,它使我的精神反而深陷不安的状况,对于今日的艺术来说,那里学到的东西我很少能用到.”从中不难发现以超越、创造为标志的现代艺术同学院传统教学标准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碰撞.令人欣喜的是西方现当代学院在经过冲击、反思与重建之后,逐步接纳了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并积极推动新艺术的研究,不断调整视域开度,甚至开始引领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潮流.以德国为例:上世纪初建立的包豪斯学院就曾吸纳大批现代艺术家和现代艺术倡导者进入学校任教,从而引领了当时世界设计艺术的潮流并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也作为最新艺术观念和艺术方式变革的实验场,孕育出诸如里希特、巴塞利兹、安瑟姆基弗等多位世界级艺术大师.

我国现当代美术教育由四大主要内容构成.其一、以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为标志的俄罗斯及前苏联艺术.其二、以写实、再现为核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欧洲古典艺术.其三、以光谱科学研究为基石的欧洲印象派艺术.其四、以传统中国美学为主旨的中国画艺术.以上四方面艺术构成我国现当代美术学院主要教学内容和标准.这四方面艺术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表面风格迥异,但站在今天的文化立场上看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已经被中西方文化共同认定为经典的传统艺术流派.之所以以上四大流派能成为我国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后现代哲学上讲,它们都基于相似的“基础主义”的“元话语”即“真理念全部科学围绕的中心,是知识的金字塔的最高点,是思想统一的标志”.事实上,当代中国学院艺术教育长久以来代表着传统艺术内核并捍卫着传统美学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学院艺术教育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艺术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同西方一样,现当代艺术与学院教育的对抗在我国也一直存在,囿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关于真理与道德关系认识上的角度不同,我国有关现代艺术与学院教育的学术冲突大多潜藏在表面的平静之中.尽管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的“伤痕艺术”对政治压迫的反思;80年代“85新潮”对西方式自由的呼唤;90年代,新生代艺术对现实真切生存的尊重和本世纪初以青春残酷绘画为标志的70后艺术家对自身心灵的关照无不建立在突围与反叛代表传统意识的学院艺术的前提之下. 这些事件即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全新的艺术方式和艺术观念在我国艺术界位置的确立.其实,集中体现传统学院艺术与现代艺术对抗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代表着启蒙式现代主义倡导者身份的朱青生先生同代表传统美学思想和学院艺术捍卫者身份的王仲先生展开了尖锐的学术对话.这一事件凸显了我国现行的学院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之间深刻矛盾.一方以积极的方式推介现代艺术的建设性意义,一方以批判福柯、德里达、拉康为前提坚守艺术的“真善美”原则.尖锐的对抗出现在发表于《美术》等核心学术期刊的论坛上.事实上,当时的学术争论,今天看来并未引起更多艺术教育者们自身的反思,却反衬出“大叙事”情结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深蒂固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启蒙与教育机制变革困难重重.再提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现代化和创造力人才培养在今天仍旧意义重大.

“艺术的历史,就是不断革新与反叛艺术自身的历史”.学院艺术颂扬的“美的法则”正日益遭遇现代艺术的侵蚀.“艺术如今可能已被其哲学渗透了,使得我们无法分开两者,把艺术从美学使它陷入的冲突中解脱出来.”客观的讲“艺术早已完成了美学上的超越,因为美不从属艺术的本质”.“而现代艺术不会顾及形式的美感,为了逼入人性而制造悖谬,甚至体验本能的肉身变现时,都把去斥美丽外表的掩饰作用作为前提,把对感官对象的穿透作为进身之阶.” .


我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基于传统艺术的本质,必然将经典美学的范式带入教育的现行标准,并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定指导艺术教学实践,从而不自觉地引发学院教育与此在艺术的矛盾.首先、长久形成的教学范式使艺术教育置于艺术史的断章取义:中国当代学院教育在过分强调学习、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忽视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方法论、存在原理方面的解释和相关知识的传授必然导致教学主体对艺术发展规律的漠视,学生艺术观念退化,创造视界狭隘.其次、学院又以规避甚至抵制具有批判精神的现当代艺术,从而捍卫学院自身的学术权力.正如马克思在有关经济学方面中指出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院的机制也要求适应艺术自身的发展.世界艺术史与当代“人学思潮”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当属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人的精神解放的实现有赖于“等日常生活本身的艺术化了、审美化了”.再次,学院艺术教育惯常的技法先行必然使艺术教育置于与哲学的视而不见.技法先行源于工具理性,其实用性、见效性不言而喻.西方近百年的哲学反思更多的是围绕着批判导致人异化的工具理性展开,现行的学院教学内容将手工问题放到教学首位,使得学生精神层面思考的不足.众所周知,美学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艺术从来都和人性的精神诉求有着内在的联系,单纯的手艺训练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而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所倡导的“问题先行”、“ 观念先行”可以弥补我国艺术教育产生的偏差.最后,培养人才的规格化导致艺术教育置于艺术功能的限定与封闭.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这也.”在理查德加纳罗看来:艺术的功能更在于“艺术:使人成为人” .现代艺术的功能不仅在于物化意义上的审美,更在于解决人类精神的困惑与文化智性的解放.为此,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引入,定会为解决现行教育体制与艺术本身的多重对抗产生积极作用.

鉴于西方现当代艺术教育的适应性调整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中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论、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一定会为学院自身注入如动力.事实上,在发展学院教育优势的前提下,不传统的应用传统,以后现代的姿态看待教育、以宽容、融合的心态面对艺术发展,所有冲突与隔阂都将化解.

注释:

(1)(2)[美]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第35页,

(3)朱青生: 《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不是艺术家》,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44页.

(4)彭锋: 《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5)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版,第651页.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