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其转型

点赞:18048 浏览:814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现代转型;困扰

摘 要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它直接呈现给人们多种困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现象和原因具有多重结构,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解困的基本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用改进的思想指导实践、从“旧政治”转向“新政治”、参与者合作建构权威、现代交流方式等,将是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理路.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27105

现代性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理论焦点性话语.现代性张力具有普遍性,现代社会中的“要素”都“被组织”在现代化过程和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其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遭遇.现代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避开现代性的碎片化风险;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迎来现代化的机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代性,面对和处理相关现代性风险,并在其中实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前沿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困扰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后果突出地表现出不确定性.风险是社会现代化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风险是现代社会风险的组成部分,也是风险社会的必然反映.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困扰表现在各个方面,也有多种形态,这里选取部分进行分析.

(一)主题定位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发生着转变,随之出现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虚置化现象——社会主题由政治向经济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转变时,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坚持自身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政治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受教育者在课堂和报告厅听到的与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同,出了课堂走进社会,找不到对应物.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社会主题存在背离,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于内心拒斥的背景原因.社会是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它决定课堂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社会存在背离,无法得到社会(舆论)的呼应和支持,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定位困扰的反映.

(二)内容稳定性困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于对象的思想有待于外化,而外化是下一个环节或下一个阶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着眼于未来,使之稳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而变化是现代社会乃至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稳定性的支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稳定的,目标是可以预期的,课堂教育教学意味着未来的需要,深层次来说意味着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稳定联系,实质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有用性即价值性;被教育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课堂学习的内容,到了另一个场域即社会生活中是有用的.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现代社会,二者的联系被破坏了.到了社会,课堂学习的内容就不一定有用,甚至相反.再者,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并崇尚信仰的教育,同样是以稳定为基础的.信仰本身及其内容都是以稳定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与变化为根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有着重大差异.现代性的变化造成三个后果:一是表面化.如浮躁、网络阅读、变动不居的社会变化.二是祛魅化.信仰的权威不再存在.三是消费化.社会链条中需要消费拉动生产,消费成为生产甚至是社会的源泉.在消费社会,“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1]于是,消费成为社会普遍的法则和要求,也自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浮躁是人们阅读、思考、写作的敌人,但根源上看,这种现代病源自社会存在.富裕生活、消费社会、大众文化是浮躁的深层原因.因为变化太快,人们跟不上变化的步伐,为了应对变化,只好简单对待本应深入对待的事物,以变化对待稳定,以“创新”对待“传统”.深层而言,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

(三)思维应用困扰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说理,以理服人,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传递的道理并用来指导行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革命道理”,除了政治性(过去称之为革命性、党性、阶级性)以外,还具有理论性、思辨性、形上性,需要接受者通过倾听、思考、辨析来完成.这是理性认识才能完成的.现代社会由商业理性制造出商业文化,使社会成为感性的.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年,青年文化本性也是感性的.于是,现代社会无法为理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提供足够的时空,相反将人们推向娱乐化.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永恒追求,容易被激活.现代社会人对快乐的追求有增无减,在这种氛围中,现代社会对教育方式艺术性要求提高.除此之外,新媒体营造的环境和所发挥的示范效应,将人们拉进娱乐化空气中.于是,人们对感性的满足提出空前的标准,要求有趣、生动、快乐、愉快,以现代媒介为参照,而且是全过程的.这种趋势要求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模仿”,人们赋予“教育”以外的快乐变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首选甚至为主要的功能.这样,由于思想理论教育难以向人们提供感性化的快乐,因此失去“市场”,使理论课堂教学出现危机.理论怎能有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讲得有趣?整体地看,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综合运用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来实现目标.人们在某个时空和某项活动中需要获得更多的收获,既要获取知识与真理,又要娱乐与享乐.这是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思维形态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其转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四)权威转型困扰

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弱化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多种因素或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催生的.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成长,社会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个人自主意识觉醒等等,“祛魅化”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是否不需要权威呢?考察人类文化机制可以发现,权威有着内在的文化根据.教育内在地蕴含着“上所施、下所效”关系,是先知觉后知的活动,这是灌输的内在理由.灌输本质上不是一个方法和技术的概念,它是一种机制,是权威所产生的机制.权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支点.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灌输和需要灌输,在于灌输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文化传承及先进思想的传播,本身具有权威机制,它至少以知识优势创造了权威.这种权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根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根据.因此,灌输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有权威,一旦失去权威,灌输必然失去基础,灌输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与其他权威有着明显的区别.政治权威来自于权力,经济权威来自于资本,管理权威来自于授权,道德权威来自于奉献,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来自正当性及其认同.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