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点赞:7738 浏览:317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间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从“大师论”出发,他实施“教授治校”,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他的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清华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学府.

关 键 词 :梅贻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077-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位是大家熟知的改革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另一位则是迅速使清华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学府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于1931年12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日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校务常委会主席,主持校务,任清华大学校长历17年(1931~1948)之久,成为解放前清华大学任期最长、贡献最大的一位校长,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一、梅贻琦的生平历程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出生在天津鼓楼西板桥胡同.儿童时期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经书,擅长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1904年梅贻琦开始在南开学堂读书,成为了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品学兼优.毕业后,梅贻琦被保送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1909年夏,游美学务处在京招考首批庚款留美学生,梅贻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赴美留学,后来应清华之聘在此任教.

1925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担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次年春天,由于教务长张彭春辞职,师生为了挽留便发起了一场“校务改进运动”,从此以后校务长不再由校长指认,而是由教授组成的教授会公选.梅贻琦就是被公选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务长.

1928年8月17日,南京政府任命罗家伦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在此期间,清华发生了一连串的校长风潮,并出现了“三赶校长”的局面.南京教育局再也不敢随便派人任命清华校长,自此,清华学生会发表了“清华校长人选标准”的规定.恰巧梅贻琦符合标准,随后他便开始了担任清华校长长达17年的历史,对清华的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二、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梅贻琦于1931年12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期间,不仅对清华乃至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三个组成部分通才教育(自由教育)思想;教授治校(管理)思想学术自由(自由探讨的风气).

(一)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也称之为自由教育,是近代西方大学普遍实行的教育方针.它提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使其融会贯通.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大力提倡并实施通才教育思想的当数梅贻琦先生.1941年4月,他发表的《大学一解》中写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他认为大学阶段应培养通才,专才则应有研究生院,各类专科学院,特别是各种行业本身来承担.通识教育是专识教育的基础,在大学中只有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接触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从而有更大的发展余地.通才教育思想贯穿于梅贻琦先生思想的始终,是他终生奉行的教育理念.

在通才教育的内容上,梅贻琦以和谐发展观为依据,主张德智体群美五育并举.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清华不仅在哲学、中文、外文、心理体育等系的课程中增加了美育的内容,而且还成立了音乐室、谷音社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使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通才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人格的人”,即“整个之人格”.在梅贻琦心目中,所谓“整个之人格”包括知、情、志三方面.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强调为学做人相统一,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陶冶.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才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最早发轫于公元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随后迅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推行的管理模式之一,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由于梅贻琦早年留学美国,亲身感到美国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这使他对美国大学管理模式尤其是“教授治校”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认同感,也就成为他在清华推行此项制度的直接经验来源.梅贻琦“教授治校”思想的形成还与他的大学理念及所持的“大师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所谓大学也,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梅贻琦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教授视为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将教师质量同学校命运的必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对实施“教授治校”制度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完全接受削减自己校长“权利”的教授会制度,并且还加以巩固完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为教授群体参与学校决策搭建了一个组织框架,为清华大学创造了一个相对宁静、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学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问题.其思想虽源于西方,但却在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学术自由指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和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具体来说,包括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学生的学术自由.在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中,他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测之一.正由于他倡导学术自由,当年的清华园和西南联大各家纷然杂陈,自由讲学,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观点各色各样.他们的学术地位始终得到尊重,人身安全也始终受到保护.清华园和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学术活动也十分频繁.

梅贻琦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清华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大学也指引了方向.特别是梅先生的“大师论”观,十分重视教师在提高办学水平中的作用,实施“教授治校”的制度;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这些思想都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