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思想和西式教育相结合

点赞:25751 浏览:119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着重就国学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如何辩证的看待国学教育和西式教育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 键 词 】国学思想,西式教育,结合

1.追求更好的教育

1.1国学思想

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全球国学热,孔子学校遍地开花,到2011年10月全球已达300多所.1988年法国巴黎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们派代表发言说:“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归到两千五百年前跟中国的孔子这样的圣人寻找生存智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翟鸿燊老师说:“孔子里面是有终极关怀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多震撼呀!如果再没有东方的文明拥抱先进的科技,人类就结束了.我们学国学的目的是把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中西智慧全球化.”国学教育造就了大批大思想家,可以培养出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的人.《道德经》、《论语》、《易经》、《弟子规》、《三字经》、《汉书》、《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中国的传统古文化,能够给我们真正的生命愉悦,使我们的思想不在徘徊,不在彷徨,回归心灵的家园.这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结晶.国学教育注重 仁、义、德、智、信等高贵品质的培养,这些并不是迂腐,在我们眼里的“迂腐”使中国人不用一一炮赶走了侵略者.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找到中国那么多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没有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歌词,外国人听了都震撼、感慨.我们的民族是多么仁义的民族,不是我们不会造,大家都知道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大家那么崇拜,他们正是中国国学熏陶出来的人.他们的大智慧为国为民的大格局不正是国学的印记吗?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虽然曾经批评过儒家道德,但是后期他也找到了中国文明不会被构建为他者的依据.梁启超提出:“我们的祖宗遗予我们的文献宝藏,诚然足以傲世界各国而无愧色.但是我们的最特殊之点,仍不在此.其学为何?即人生哲学是.”我们祖宗的精神可以救世界机器物质生活的疲惫,国学就是一种普世的精神力量.在《西学书目表》中他明确提出惧怕国学消亡的思想,他说:“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现在的全球国学热正是印证了梁启超先生当时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为全球共荣,作出贡献呢.中国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把中国国学真正诠释清楚.

现在天灾很多,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我们破坏环境太严重了.云南南盘江变色,钱塘江变成污水处理池,浙江绍兴出现牛奶河,镜湖湿地变黄河,洛阳涧河成“血河”等等.这些都使我们揪心,然而黄浦江上的“万头死猪”事件更让我们痛心.据说超5亿的中国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超7亿的城市人口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呼吸到符合标准的安全空气.这些数字我们都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自然孕育我们,德养我们.我们可以使用她给予我们的一切,但是不能过度,因为“物极必反”.我们应该“效法自然”,恩泽万物,德哺自然.“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和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变化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它们才能长久存在.有道的圣人遇事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命.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能成就自己的目的.这些古老的国学智慧需要我们现代人认真去学习.当每个老师成为君子,成为大格局的人的时候,对学生的“爱”成为自然的真情流露,可以克服学生心理的不理解、叛逆、排斥、怨恨等,师生关系融洽,孩子们受到该有的尊重.当老师把学生放在自己前面的时候,再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她眼里就好像一个病人,像医生看病一样对待犯错的孩子,怎么会没有耐心呢.“教育孩子最大的秘密就是爱.”当全世界的人都成为君子的时候,当全人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时候,我们的地球就是天堂.

1.2西式教育

社会要想进步必须有科学家,我国经济急需科学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许多企业只能处于给外国打工的现状.“世界工厂”这个我国的代名词,把污染留给了中国,多数利润却被他国人民带走了.我们很荣幸为世界人民怎么写作.但是我们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在新能源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经验告诉我们西式教育比传统应试教育更能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不断的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完善,更进步.


在教学理念上西方教育以人为本,注重民权.重视对学生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注意鼓励,表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鼓励学生对老师及他人的论点提出不同意见.因此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有个人的发展趋向,追求个性的张扬,“求异存同”的思想使他们善于思考创造,敢于打破常规.对事物惯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善于发明创造.我们现在流行的手机游戏“会说话的汤姆猫”据说是一个美国小孩创造的.中国教育方法批评、管束多于鼓励、,因此中国人缺少自信.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和别人不一样.“求同存异”的思想使中国人不想、甚至不敢有什么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所以比较没有创新.到底“求异”好,还是“求同”好.我们知道世界上每个人的面孔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异同”人类才会进步,生活才会多姿多彩.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其中有四大,而人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权.孔子说 “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异同.易经蒙卦告诉我们“乐学”的教育理念.“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只有学生愿意学,我才教给他.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不愿意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引导他,帮他树立美好伟大的理想.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他的注意.当他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他的优点、优势所在,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白领,社会必须有蓝领、甚至金领、粉领、绿领.现在有许多蓝领比一些白领的薪水高的多. 教育方法上西式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学生独立性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的原理.学习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大部分时间老师只是起到一个提点的作用.

教学评价方面西式教育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化的评价理念.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评价形式多样化,不少门课程的评分是作业和考试各占三成,而参与课堂活动却占四成.这样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能力的多种途径和平台.更有利于真实全面的评价学生.

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大量的使用生活中所用到的,以及课堂教学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经常做一些“课题”研究, 所谓“课题”也是西式教育一大特色,这些课题五花八门,范围很广,比如《秋天到了》、《我可以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环保地球》、《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祖国的昨天和今天》等等.一般都既有要写的又有要动手做的,每人做出来的都不相同,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学生们通过这些项目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观察、阅读、表达、动手、创造等能力.

1.3素质教育与评价机制

任何事物都是有优点的,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系统化.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融入国学内容,并适当加以整改.把教材当成一种参考,在现实中活化教材,补充教材.在方法上以西式教育为范,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尝试,教育专家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教育评价机制不变革,改革最终是空话.教学评价对教学内容有必然的指导意义.我们都知道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重视,如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素质、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只考知识的评价决定了必然会有教师只教知识、家长只重知识的现象.西式教育评价中,考试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业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散思维.参与课堂活动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各种素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度.我们可以适量尝试性的增加考试以外评价的作用.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尽量多的增加评价的指导范围.单纯的考试这种激励方式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只是针对部分人的公平,多元化教育评价更能全面、公平的评价一个学生.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也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他们不同的人生梦想和价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比较有信仰、有道德、有能力、善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能在校园之外进行高质量的自学,知道怎样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精英.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知道考上大学就可以“苦尽甘来”.一旦考上大学就不好好学习了.更有甚者,视书本为仇人,谁还会终身学习,都不学习了还搞什么创造,哪来什么科学家.大学生焚书事件不正是这一状况的真实体现吗?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中国孩子会觉得学习这么苦呢?社会上减负的呼声那么高,我们应该减什么,是教材吗,不是的,是机械背诵.书本是用来增长智慧寻找真理的,不是用来成为负担的.我们做学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曾经背诵的那些个文章,成人后还能记得多少,记得那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少用.学习知识感知就行了,理解了就透了,重在应用.

国学思想和西式教育相结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易经》蒙卦说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当前国家经济体制面临改革,国家教育同样面临迫切的改革.没有革新就没有进步,让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勇敢的向前迈进吧.

2.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

人们追求完美,向往美好的心使社会在进步.然而 “尽信书不如无书”“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这些古训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不完美的.再美好的事物也是有一点点瑕疵的.所以下面我将和大家探讨一下怎样辩证的看待国学思想和西式教育.

2.1真话、检测话与实话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老师在讲解《道德经的奥秘》时提到:带“经”字的书是不能乱改的,那《道德真经》为什么有一个“真”字?别的“经”为什么没有呢?难道别的经都是检测的吗?显然不是,我们常常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就是检测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很多东西都是非真非检测,或者说是亦真亦检测的.可“真”和“检测”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其实真的和检测的不一定是相对的,从《易经》的观念里面我们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检测的,真的很少,检测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非真非检测、亦真亦检测.那最多的这一部分叫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我们会说“眼见为实”而不会说“眼见为真”,因为我们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它到底“真”不“真”呢?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不真的.我们的眼睛会常常欺骗我们的,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颜色,而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孔子把老子比作天上的龙,他说别人我都能看的懂,但是老子我看不懂.《老子传道图》告诉我们老子讲的是真话.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有真话是对的.未必,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能说论语讲的没有道理吗?儒家道德只所以被批判,是因为它曾经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经典就是经典,它总是带给人好的方面多的.但是中国古文化中没有糟粕吗?有,当然有,很好理解,因为是人写的嘛,人无完人,书怎么会完全都是好的呢.有的人写书是从无私出发,有的人写书是为了自私的目的,就算是从无私出发写得书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人与人所处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品质是不一样等等,所以说出来的“实”话,有时候不一定是“真”话.一本书好不好,也要看看书的人好不好.君子持有才能用于行善,而小人持有才能用于行恶.持有才能用来行善的人,行善无所不至,持有才能用来行恶的人,行恶也是无所不至了.我们宁可用愚人也不能用小人.因此育人首先要育德.老子的“无为思想”是通过“无为”来摒除人的恶念、私念,从而达到为国、为民、为天下的“大有为”的.以《道德经》为纲,辩证的看中国古文化,不失为良策. 2.2教育中的“法”和“罚”

西式教育很注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他们会在生活中告诉儿童哪些事情是违法的.虽然他们校园里也有校规、守则但是很少对此进行惩罚.

中国古语说“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虽然说的极端,但是也说明没有“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如果儿童只在鼓励、表扬中成长,犯了严重的错,屡次采用说教的方法不管用的时候,难道我们真的等着他去触犯法律吗? “玉不琢不成器”.一味的溺爱、骄纵会使孩子的缺点被无限包容,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孩子必须自信但是不能自傲,甚至藐视社会一切基本行为规范.所以孩子的缺点我们一定要指出.“与其给孩子黄金百万,不如帮他认真学会做人.”还有我们中国的人口问题,使我们还没有能力达到小班教学,如果一个班有60名学生,上课像美国一样开放、自由,课堂真的就变菜市场了.所以成年人有法律,儿童要有“法”规.既然有“法”必然要有“罚”.不然等他长大成人面对法律的“罚”不是很突然吗?所谓“先方后圆”我们必须得有规矩定在前面,才能有后面的自由.所以我们还是到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里面寻找智慧吧.

《三十六计》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曰道“所谓道就是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针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困难.”

天下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把它用到教育上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帮助孩子设立远大的生活目标,从小开始帮他实现人生价值.使他和我们同心同德.让他知道我们所规定的都是为了他好.神医华佗说,最好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

所以孩子在没犯错以前我们用鼓励的方式多要求,把所希望孩子的,说给他听,比犯了错再惩罚强的多.尽量多表扬,多要求,最好别训斥,更不能挖苦.比如我们可以说“你看,某某上课多遵守纪律呀,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样既提出了要求,又使学生乐于接受.学生才会喜欢我们,愿意上我们的课.形成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我们爱学生还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被学生爱的老师才是成功的.“捧着一颗心来,带上千万颗心去.”这样的老师才是值得学习的.

二曰天“所谓天,是指用兵时所处的时节和气候,是阴天还是雨天?是气候寒冷还是气候炎热?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

这个用在教育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犯错的时间是什么时侯,课上的时候我们尽量用少时间处理“罚”的问题.以免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我们可以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暗示某个犯错的学生.不是什么大错不用和学生太计较的.有些事情可以等到下课再说.或者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有些错误不是说改正就能改正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慢慢教育,慢慢渗透好的思想.有时候孩子就需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比如幼儿自我意识期、少儿叛逆期等.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留改正的时间的空间,不要一蹴而就.我们时时刻刻要把更多的爱和包容给他们.

三曰地“所谓地,是指用兵时,距离敌人是远还是近?所处的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是宽阔地带,还是狭窄地带?是处于死地,还处于生地.”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罚”的教育.要根据他的性格特点、生长的环境、所犯错误的大小等等定出罚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材施教.要做到真正从心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不同,不要强加我们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

四曰将“所谓将,是指统帅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治军严明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我们要无私的爱学生,就算是训斥了他,也要马上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知道我们不是因为不喜欢他而惩罚他,而是他不遵守纪律了,必须受到惩罚.因为执法必严,赏罚有信,才会有人守“法”. 网上现在有一篇文章《先惩罚后安抚,熊教育熊仔酷似人类》,虽然很搞笑,可是也提醒我们不懂得表达“爱”就不要“罚”.教育里面爱永远是主旋律,罚永远只是点缀而已.永远别忘了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赏罚有信”的精髓在于“信”,“罚”管不管用,不在罚的有多重,而在有没有“信”. 但是我们要知道“赏”永远比“罚”来的重要.正如拿破伦所说的那样:给我足够多的勋章和飘带,我就能带领部队打胜仗.我们可以赏的东西很多,小红花、贴纸小红旗、一颗糖、一张打印的小奖状,或者评上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注意夸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说“你比别人更聪明”之类的话,要做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优秀.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称赞.

五曰法“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法令、法规和对各级指挥官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后勤军需管理制度.”

在教育里面的“法”和“罚”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法规不能太多,以尽量少为原则.二是罚的次数不能多,如果总是罚,孩子就成习惯了,跟每天吃饭一样,还有什么作用.“罚”以稀为贵.三是罚的更不能重了,别忘了我们还有教育法,如果我们自己都触犯法律,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守“法”.“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成人触犯法律都不能随便打,何况儿童只是犯了法规.我们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愉快成长.

罚的内容可以向西方家长寻找点智慧,比如不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一件事.或者扣掉孩子喜欢的东西(如小红花、贴纸笑脸等),或者把课堂活动列入评价机制等等.以“小惩大诫、赏罚有信”为原则.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的是把课堂活动列入评价机制是最好的奖惩方法.不紧可以督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度,而且有利于纪律性,纪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公德心.多姿多彩的评价机制更是激励产生的有效土壤.

《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处无为之事”不是不允许有法规,而是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而妄为兴废.“行不言之教” 是说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制度)宽厚清明,民众便淳朴忠诚;政治(制度)苛酷昏暗,民众就狡黠、抱怨.告诉我们不能在法规面前带有自己的个人情绪、法规更不能苛刻,要做到宽厚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