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学生幸福的缺失追寻

点赞:10875 浏览:459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教育体现出越来越违背人幸福体验并压制人性的特点,教育已经开始异化.因此,追求与人性相应的幸福成为教育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且长期的课题.基于对中小学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原因及追寻的探讨,得出培养幸福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最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激发学生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并最终获得幸福.

关 键 词 :学生幸福 缺失 追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34-02

教育已伴随人类数万年,古往今来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都曾经试图阐释什么是教育,结果是学者们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从苏格拉底“产婆式”的自然、自由的“引导”方式启迪智慧,到柏拉图转向对个人合乎社会期待的潜能开发去“塑造”,意味着在社会强有力的导向下,人自身的潜能受到压抑,个体丧失主体地位,沦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件.再到亚里士多德的“教导”观,不仅弥补“引导”所缺乏规范与效率的不足,而且抹去了塑造的压抑与死板,使得教育变得正式和灵活.

在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看来,人皆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是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这种子才能发芽生长.也就是说,“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1]我们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

教育中学生幸福的缺失追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什么是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幸福是现实的人生活的全部意义,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幸福.学生幸福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的一种完满状态.”[3]人类社会正历经由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由一次性学历教育,提升到终身学习的高度.无论是基于人的个体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现有的论述几乎都是依照人才规格要求,把教育目的指向了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对教育目的的极其褊狭和浅薄的阐释,使教育逐渐沦为生产“人才的工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当代教育中中小学学生幸福的缺失及追寻极为必要.

1.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和原因

1.1 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

当下,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中小学学生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作业太多自由时间太少、老师抓得太紧、父母期望值过高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感受到“不幸福”,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改变学生“压力山大”的现状,并使其感受到幸福,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1)严密的上课时间、过重的学业负担,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与学生隔离开.(2)对学生的评价的片面性,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3)学校管理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升学率,使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4)教师局限于书本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递繁、难、偏、旧的教育内容,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业绩、奖金、职称、权力等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把沉重的学习负担强加在学生身上,使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5)对家长来说,子女的成龙成凤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他们一味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辅导班,以确保孩子能够脱颖而出,而忽视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幸福和快乐.现实教育对学生的尊严、兴趣、情感、天性忽略,导致家长和学校过分追求高分,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孩子成绩好才会拥有美好未来,否则前途暗淡.

1.2 学生幸福缺失的原因

现代社会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重物轻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颇为盛行.教育观的功利主义化,使得教育背离自己最本真的宗旨,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学校陈旧的人才观和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导致其过分追求升学率,把分数当做评价学生最为重要的标准.实际上,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不关照人的精神幸福,它把教育束缚在追求其对社会经济生产、政治需要、和物质利益的满足上,而无情地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桎梏了教育对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价值和需求.教育的工具性作用被提高,人们看好的是教育所给与的经济效益,及其对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作用.现如今,我们的教育已经异化,教育的异化简言之,是教育本身已不是让人获得幸福,而是违背人的幸福,把人培养成为“人才的工具”或“知识的工具”.

2.对学生幸福缺失的追寻

我们的教育已偏离了自有的轨道,没有了立足之地,“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4]人有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成为人,反过来,要求人去迎合教育的要求,人在教育中只能是被动的,如若一个人无法以主体的身份去确认自己,发展自己,这样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吗?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变成压抑人性的桎梏,人的自主意识随之会逐渐淡化,人将仅仅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零件而已.那么,人本身就已经异化了,变成与自己相对的东西,教育不是满足人的教育需要,反而是压制这种需要,让人在教育中感受到痛苦而非幸福.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5]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做奠基的,教育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教育最应该给于学生的是幸福,它所包含的具体目标,必须基于人的幸福,不然失去了信仰和灵魂的教育,就偏离了人性之所向. 2.1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学生幸福观,为学生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幸福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人所渴望和喜欢经历的一段时间感受.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学生的幸福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学校教育应注重从学生情感、尊严、个性、兴趣出发,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学生爱上教育,“使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不是感到痛苦,而是感到幸福;不是学习满足学习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而是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的满足.”[3]

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学生以努力学习拿取高分,顺利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为其学习的主要目的.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他们长年累月忍受着与日剧增的学习压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一样没有退路,只有坚持不懈负重前行,否则将前功尽弃.树立正确的学生幸福观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就是不能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不以成绩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好坏,而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对家长来说,不能唯成绩是问,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自由、自觉地在教育中成长.


2.2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

幸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拥有生命的幸福,正确做出人生价值的定位、悦纳自我、超越自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发现幸福、给与幸福、创造幸福;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并最终获得幸福.教育能启迪人的智慧,人的主体意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对生命的唯美的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只有通过教育的开化,完成生命的升华,才能使人真正感受自我存在的美好,并且,人也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对生活的社会和对整个人类的了解.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即是受教育者能动的一个活动,它应是人能真正地拥有自己,并在教育中积聚力量,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

生命亦顽强,生命亦短暂,人们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幸福.教育正是使人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真正的幸福,如何让人实现幸福的一个过程.一旦人在教育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能正确的自我定位,并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这时,人对幸福的感受力,创造幸福的能力必然增强.基于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教育中,人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试问,一个能感受到幸福,并为着幸福而努力的人,他会吝啬给予社会和他人幸福吗?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本身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也因注重个人的需要,社会由个体组成,没有个体的努力,社会不会自己前进.

2.3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地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结构,而且人的整个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模式,及其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无一不渗透着教育的影响.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手段的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他自己的实现”,就是人的生命能够完整的表现、人类各种需要不断满足和发展的个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答案也是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全面、充分的满足,就是幸福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并掌握前人留给我们丰盛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只有通过教育这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通过教育传承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人类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不断激发人在全面发展上的自觉追求和自觉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应该在实践上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幸福水平.总之,“人是能使自己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体,故教育的本性就是使人更像人.”[6]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关涉人的幸福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不断发展,社会才能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