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对人由衷的关怀

点赞:30375 浏览:1430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教育意味着关怀,而这种关怀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外化为对人的帮助,是一种平等的帮助.教师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是一种真正触及心灵的关怀.

教育是对人由衷的关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老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教师;教育;关怀

The education is to the person heartfelt concern

CHENXiao-qin

【Abstract】educates meant concern, but this kind of concern is the thorough person's mind, outside changes into to person's help, is one kind of equal help. The teacher exists an important reason, is a question which the student meets is unable to solve, needs to obtain teacher's help, in some kind of significance said, this kind of help is the most effective education, is one kind truly touches the mind the concern.

【key word】teacher, Education, Concern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86-02

时值暑期,又翻阅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苏霍姆林斯基的所言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尤其是“由衷”一词使教育对人的关怀脱去了功利,甚至是伤害,转化成了一种真诚的帮助,成了有血有肉,有生命有灵气的温暖的春晖.

教育意味着关怀,而这种关怀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外化为对人的帮助,是一种平等的帮助.遗憾的是,当前,这种帮助渐渐异化为训斥,教育由此异化为教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学习上的困难生,怀揣着不安与紧张走进教师办公室,他们不安的心是怎样地期盼老师的安慰,他们紧张的心情是怎样企望得到老师的抚慰,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得到心灵上的关怀,以消除学习上的恐惧,甚至是对老师的恐惧.因为“恐惧心会麻痹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一个学生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够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恐惧的状态下就会惊慌失措,变得愚笨即使他脑子里有这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得颠三倒四”.但是,老师并没有顾及这些,一通训斥下,学生由恐惧到羞愧,到麻木,到愤怒,到敌对,到逆反,到破罐破摔.这种帮助,从一开始就进入教育的误区.教育需要的帮助,是温暖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甚至是指手画脚的嘲讽与冷冰.

这种高高在上或是指手画脚的帮助,使我联想到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他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岸上的人却喊:“快把身子浮起来.”“屏住气,不要呛水.”这种滑稽而愚笨的帮助,与某些教育的帮助十分相似.

教师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先知者,承担着帮助学生获取进一步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和义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教师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是一种真正触及心灵的关怀.来看几例教育故事:

*一个早晨,老师来到办公室不久,有人告诉他,教室里有两块玻璃昨晚被风刮碎了.老师很生气,说肯定是学生走时没把窗户关好.中午,老师找值日生询问.学生怯生生地说:昨晚放学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蝴蝶飞不出教室,于是她只得打开一扇窗,好让里面的那只飞出去或者外面的那只飞进来做伴,想不到风把玻璃吹破了等 等她愿意赔.老师听了,用手摸了摸她的头发,说:“不用赔,去玩吧.”然后老师来到财务室,说:“请在我下个月工资里扣除两块玻璃的钱.”

* 小学离海不远,校长带学生到海边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以他为界,学生只准在界内玩.终于,孩子们玩尽兴了,纷纷上岸.一群低年级女生上岸后,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她们竟然等 等校长惊得目瞪口呆,第一个念头就是冲上去大声喝止.但,凭他教育人的直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太好了,他发现四周并没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包括高年级同学.一会儿,小女生们把衣裤拧干了,重新穿上,又欢快地和伙伴们玩到一起了.一切过去,什么都没发生.

* 一次年级考试,一男生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把你的总分改为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了,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男生咬了咬牙,说:“我借.”结果,在后来的年级考试中,他的语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净剩81分.


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师的帮助、关怀是由衷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你帮助,同时也给你的人生带来一定启迪和精彩的人或朋友.两块玻璃所承载的是什么?是教育的关怀.窗户玻璃破了能写、能装,心上的玻璃一旦破了,想要修复却怎一个“难”字了得.如果那天校长大喝一声,那么,也许那些小女孩将终身无法摆脱当众出丑的阴影,也许那些大孩子从此学会了鄙视、学会了嘲笑.教育者由衷的关怀、帮助来自于第三只眼睛,那只眼睛叫做儿童,有了儿童的眼睛,教育就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由衷的关怀.再来看个故事:

*校园里开出一朵硕大美丽的玫瑰花,师生们很惊讶,很喜欢.每天,都有一群群的老师和学生来看花.一个早晨,有一位小女孩摘了这朵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此时,作为教师的你看到了,怎么做?

有的老师说,告诉小女孩要爱护花朵;有的老师说,告诉小女孩,摘了花,花会疼哭的;有的老师说,小孩子不能损坏公物;有的老师说,你要从小做个好女孩等 等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俯视这件事;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潜意识里,把小女孩看作是个坏女孩,老师则从道德的裁判者和规劝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故事发生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这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怎样做的呢――

“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羞涩的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大朵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之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抖了,他搀扶着小女孩,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作为大教育家,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所做的一切的起点是站在了孩子“善”的角度,站在了一个教育者的理解、宽容和尊重的角度.他有耐心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并且相信小女孩摘花不是简单而粗暴的动作,而是为了把它献给心爱的人――这种善的尊重,不正是教育由衷的关怀吗?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说过:“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做善事,就是说,按照他相应的智力水平,按照他的理性的具体程度,做他认为似乎善的、有用的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我们身上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教育杀手,那就是,每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本能地从“恶”的角度去批判学生,同时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于道德裁判者的高度,带着刻板与严肃、冷漠与偏见去教育学生;我们忽视甚至不尊重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个“善”的理由,在不尊重与忽视中,学生善的理由逐渐消失,并诞生了可怕的“恶”的理由.不是吗?某个学生突然写了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几乎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怀疑他是抄袭的;某个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在作业中忽然用了一种非常新型的解题方法,几乎没有一个数学老师不怀疑是有人教了他的.我们的教育思维几乎习惯了从“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当我们从“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我们就不自觉地钻到了学生的对应面.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的问题总是越解决越有问题的原因之一.

北师大教授肖川说:“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和责罚.”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人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不正是异曲同工吗?教育是对人由衷的关怀.

收稿日期: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