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点赞:11607 浏览:463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深刻剖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在人才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 个性化 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考招生录取人数从1979年的28.4万人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长了24倍.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也改变了命运.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8%.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才急缺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充分就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说明大学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方法,手段都存在改进的可能.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本科乃至硕士教育之后大多往往成为了庸庸碌碌之辈.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意识的问题.常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个奇怪现象:高中的教育是为了分数、本科的教育是为了工作、而或许只有小学甚至是幼稚园中的教育是更接近于教育本身.而更加令人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无休止的奥数班、无休止的加课、无休止的拖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小升初”.通俗的讲就是小学升初中考试中的那个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分数,一个12岁的孩子,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边是 — “功利”.教育的目的是功利的、教育的方式是功利的、教育的途径是功利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功利的.

高等教育中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在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何为“有教无类”, 孔子此语的本义便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任何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甚至有小偷和盗窃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粗鄙之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在今天,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却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关系、没有金钱而无法继续求学,这是多么的可笑而荒谬.那么什么又是:“因材施教”呢?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从我们上小学第一天起,就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所有的学生喋喋不休50分钟,如此往复不停的持续了16年.而就是这样的“一言堂”成为了我们16年间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恰恰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而绝非仅仅知识的传播这样简单.如果教育的本质只是在传播知识的话,那么在课堂上放一个录音机,甚至一个电脑视频就足矣了,还需要老师干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其次才是让其掌握一门技能.而前者相信才是老师这一神圣职业更应担当的重任.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这里本人所倡导的教育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应称之为“说教”,而说教正是我国教育方式的最大败笔.那么什么又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一人名曰司马懿.司马懿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人称之“上马拿刀、下马拿笔,文武全才”.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了父亲非凡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为司马氏家族建立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懿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而这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从三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司马懿走到哪里总是会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无论是上朝、为官、还是带兵打仗.其根本目的是让其一生的惊涛骇浪都让两个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只有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温室里养成的永远是一颗纤弱的小草.我们把司马懿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实践训练法”.我认为采用实践训练法对于改革现在的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学校就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地方,再说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实践.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意识的问题.实践训练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操作,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和感悟所学到的知识.要知道,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因此它具有指导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接地气”.何为“接地气”?那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感悟知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鱼” 比作是知识,那么“渔” 则可以代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欲”则是获取知识的和灵感.鱼、渔、欲三者孰重孰轻恐怕一目了然,而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巧甚至是学习的,夫复何求.

如何通过实践训练法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求知的应该说现今为止在教育领域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但同时对于大力提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文创新的今天,又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意识在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