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点赞:15777 浏览:695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体系的逐渐建立,怎样在基础教育阶段使学生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素质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和谐教育就是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学生的各种因素.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和谐教学导学模式",对改革教学弊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创建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场所.建设和谐教育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建设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

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教师个体的和谐发展

作为学校核心要素之一的教师,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实现,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必然表现应是:高质量、高效益完成任务,团结协作,能同他人打成一片,对小事超然处之,勤于思考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等.这些表现正是和谐发展教育观念所追求的,也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

2.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实施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学生和谐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育人活动,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对学生评价,应注意发挥评价的教育动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艺术感受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给予全面的评价.

3.师生关系要和谐发展

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关爱是很敏感的,他们会用自己的爱来报答老师的爱,同时,老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应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

二、创建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

创建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材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使之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校情,教师想教,学生想学.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论坛等形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在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家长中进行实践,深得学生、家长的肯定.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把教师进行编组,以专题内容为主线分为时政组、学习方法组、德育组、心理辅导组、法制教育组、参观调研组、奥赛培训组等,每组由2-4名教师组成,每学期开学初制订计划,分组备课,按安排分别到各年级上课.

2、在时间安排上,采取灵活机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自习课和班会课时间,有的还用到周末时间;安排有的由教导处统一,有的由年级组或试点班级申请;至于什么时间上什么内容,则统一由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

3、在管理上,部分课程采用试点班级集体上课方法,然后在全年级铺开进行.部分课程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以讲座或专题培训形式进行,面向学有特长的学生.部分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拟采用学分制,每个学生必须拿到一定的学分,才准予参加评先、毕业.

从和谐教育建设的社会取向看,实现社会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西方也曾有对"理想国"、""与"乌托邦"等美好社会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最高追求目标,我们今天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和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完全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强有力手段.

三、创建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从和谐教育建设的个体取向看,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工具.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根本手段.我们办教育就是要为社会造就培养各级各类的和谐发展的人,同时也要满足每个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每个人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需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教育的任务是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实践真正坚持教育方针的指导,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真正造就出和谐发展的人.

建设和谐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首先,政府和社会要为和谐教育的建设提供各种保障措施,诸如加大教育投入,在政策上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帮助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及其执行教育方针的能力水平.教育本身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调节自己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调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不合理的教育结构.

其次,学校要注重人际的和谐、课程设置的和谐以及培养目标的和谐.学校的人际和谐主要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的人际和谐.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环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课程是人的培养蓝图,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育"德"的课程、育"智"的课程与育"体"的课程要和谐;一些大中专院校基础性课程、应用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也要和谐.培养目标发展的和谐主要是指我们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学校应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出发,改造一切不利于人的培养的问题与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构建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教育要从生态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例如提高家长教养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使学生得以成长为和谐的人.

三大基本要素是和谐模式的三根支柱.三大要素在和谐教育中的地位与关系分别是,前提--核心--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融汇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起和谐教育实施操作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