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你能行!

点赞:4771 浏览:183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自我教育: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也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对于宝宝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是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当然,自我教育的能力除了一定的遗传基础,主要是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最终,成为成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的早期培养非常重要,但过去一直被家长忽视.原因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而宝宝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致使家长误以为,不可能对婴幼儿、儿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实际上,宝宝一诞生,自我意识就伴随意识开始了飞速发展.当年幼的宝宝一天比一天变得聪明的时候,家长异常兴奋,却往往忘了不失时机地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

根据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我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我物相分”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逐渐把自身与外物区别开.婴儿在9个月之前,对镜子中的他物和自己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此时他还没有萌生对自我的认识.

例如,婴儿最初总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物体,他玩皮球,也常常把自己的手指、脚趾当做玩具来咬着玩,只有咬痛了,才逐渐发现手指、脚趾和皮球不一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自我教育,你能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他还常常把自己的衣物也看做自我的一部分.两岁多的宝宝上托儿所,老师要把他带来的东西放进柜橱,他拼命抱着自己的衣物不撒手,分不清自身和身外之物.

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鼓励和引导宝宝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和外界接触.抚摸小草,挖坑种花,挪动玩具,踢拍皮球,自己吃饭,学习穿衣,在与外物接触中,再加上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互动,逐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我他相分”阶段

宝宝慢慢长大,逐渐又能够把自己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区别开.

最初,宝宝甚至把自己的家庭成员也看作自我的一部分.我曾经要求幼儿园两三岁的宝宝画自己,有些宝宝竟然把全家都画了进来.除了自己外,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过,再大一些的宝宝画自己的时候,就没有出现把家庭成员也画进来的现象.说明此时宝宝已经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了.


这个阶段,建议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培养宝宝的独立活动能力,不要总让他躲在家长的怀抱里.逐渐做到:凡是宝宝能够做的,就不要替他做;凡是宝宝已经会做的,就一定“退出”.

家长还要引导宝宝多和别人交往,探亲访友要带着他,创造、提供宝宝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组织小型的孩子俱乐部,让宝宝在丰富的交往中,认识他人,发现自我,顺利地渡过“我他相分”阶段.

“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相分”阶段

宝宝开始把每个人看作一个客体;同时,把自己也看作是自己看到的许多人当中的一个客体.这个时候,宝宝不但在内心能够觉知到主体的我,同时也看到客体的我,但是这时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是相分的.

这个阶段的宝宝有一个普遍现象,明明是他(主体我)想吃糖,但是他不说“我想吃糖”,而是说“乐乐(他的名字)想吃糖”.

说明此时的主客体主要是相分,主客体相联系还比较困难.但是这个困难在实践中,尤其在交往实践中总会逐渐解决.下面就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典型例子.

有个名叫珍妮的2岁小女孩,与正在她家作客的叔叔一起坐在餐桌旁.爸爸要她指出叔叔,她指对了.然后做游戏,这个游戏要求珍妮去指各种人.爸爸说“指珍妮”,这时小女孩乱了套,最初是随便乱指;在妈妈说“你知道谁是珍妮?就是大家都叫她‘珍妮’的孩子”之后,珍妮领悟了,毫不犹豫地指了指自己.

在这个阶段,建议家长继续鼓励宝宝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当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宝宝不仅对客观世界的概念逐渐形成,相应地对自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自我教育能力因此会上一个台阶.

“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相合”阶段

2岁的宝宝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如用代词“我”).表明他不仅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而且能够再把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联系起来、同一起来.

许多心理学家重复进行的“红鼻头”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有一天,心理学家请来了一些6—24个月的宝宝.先让妈妈偷偷地在宝宝的鼻头上涂上红胭脂,再让宝宝们到镜子前去看看自己.

心理学家发现:12个月以内的宝宝,有的以为镜子里面的宝宝是另一个小朋友.有的还跑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小朋友.有的甚至被镜子中的宝宝吓得直往后躲.他们明明看见镜子里面的宝宝鼻子上有红点,也不会去摸自己的鼻子.而24个月左右的宝宝,几乎都能发现镜子里的鼻子上有一个奇怪的红点,不由自主地会去擦自己的鼻子,说明他们已经知道在镜子里的映象是自己了.

通过照镜子,还能说明宝宝是怎样把主体我和客体我联系起来:

我在北京一所幼儿园对三四岁的幼儿直接作过调查,请他们说说:“你照镜子的时候,怎么知道镜子中是自己?”他们的回答大致有三类:

一、“因为镜子中的那个人特别像我,(镜子中那个人和我)衣服的颜色、发型都一样”.

二、“因为我一动,镜子里面那个人也动”.

三、“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镜子里面那个人就是你’”.

可见,宝宝是在反复实践中,通过推论,把自己看到的客体我和主体我联系在一起,不过这个时候的联系还只限于物质、动作层面.

以上四次相分相合阶段,比较清晰地展现出自我意识是怎样具体生成的.

原来在宝宝脑子里是混沌一片,分不清我与物,我与他人,更不用说分清楚主体我和客体我.而随着实践活动进行,不但分清楚我与物,我与他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发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统一.

没有前面的分,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合,这种分后的合,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而这是人类独有的.正像工人从自己生产的齿轮,农民从自己打下的粮食,画家从自己的绘画,作家从自己的作品发现和认识自己一样,儿童也是从自己扔出的皮球和搭好的积木,发现和认识自己.

建议家长,在宝宝成长的早期,不要忽略他的实践、交往方面的活动,尤其不要忽略激发宝宝的创造性,让他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发现自己,进一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