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点赞:20463 浏览:932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体系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从精选医德教育队伍、明确医德教育目标、完善医德教育内容、改善医德教育方法、扩展医德教育平台、建立医德评价制度六个方面对于构建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卫生部于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指出:“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对医德又作了进一步要求,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怎么写作”.而在医德教育方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群体――医学生.他们已经踏入医学的殿堂,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承载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体现医疗道德、负责治病救人的重任.他们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加强对其进行医德教育,构建医德教育体系,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益.

1精选医德教育队伍,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实施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唤醒医学生的潜在本能,利用榜样教育法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形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救死扶伤精神.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时时明确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教育手段不仅是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维,锤炼其能力,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医德教育队伍的构成上要注意吸纳一些资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入医德教育队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明确医德教育目标,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出发点

医德教育目标的明确既要注意医德的理想性和纯洁性,又要注意其普遍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在医患关系中,有三种医德境界:第一种是奉献型医德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第二种是尽职尽责型医德境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尽职尽责、清廉正直、精益求精、礼貌亲切.第三一种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医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草菅人命.后一种医德应当彻底摒弃,而前两种应当是医德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些医学生干部、党员学生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先进分子,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是达到第一种医德境界;对于一般医同学,我们的教育目标起码是第二种医德境界.教育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生思想境界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种,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目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目标计划.

3完善医德教育内容,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建设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从单一的生物性防治措施扩大到社会心理、生理等全方位的怎么写作措施,这就要求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夯实医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1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形成良好的医德打下政治基础.

3.2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学的思考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尊重人的价值与人格、爱护人,视患者为亲人,减轻病人痛苦,是对一个合格医务人员最起码的医德要求.在党的十七大的基础上,十八大再度强调要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而以人为本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将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科学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医学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人的关怀,也包括对技术、对心理健康、生命的终极关怀.


3.3要学好医学学

在医学学当中,尤其是医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基本范畴, 要熟记在心, 学懂弄通,认识到欲为良医,先为好人的道理.并且要学习中国传统医德当中的“仁者爱人、德身为本”的思想和外国医德相关的重要文献.

3.4要学习与医患关系相关联的知识

形成优良的医德,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需要读懂人的心理, 学习一些与心理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社会学、人际关系学、众心理学、患者心理学、医患交流学等等,同时还要学习医疗卫生法学, 掌握卫生法律相关知识.

4改善医德教育方法,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实践环节

医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学生(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 它包括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可采取很多方法,除了课堂灌输、提问做题、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进行讨论、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想要改善医德教育的方法必须突出实践体验环节,将医德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将实践体验变成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学习的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体验,无法深化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只有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并历经锻炼,才能有更深刻的医德认识与火热的情感、更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在长期的医务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医德规范,逐步养成好的医德习惯.因此,应尽早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医德教育领域,使医学生从入学起就要经常深入到实践中去,如参加医院见习、参加医务劳动、开展卫生工作调查、请医疗行业医德模范人物介绍个人先进事迹、咨询、义诊、给病人送温暖、送医送药等,让他们融入社会,亲身感受病人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在实习阶段多向资深医务人员学习,并在为患者怎么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

5扩展医德教育平台,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合力

医德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而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时机、场合进行随机的、全方位的教育,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医学院校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课程,如果条件有限,可以通过选修课加大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能不断提升学生人格、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要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医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将医德观念渗透医学院校的方方面面,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培养良好情操.因此,医学院校要形成以人文社科部为主导,学工部、宣传部等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组成一个医德教育的合力,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把医德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6建立医德评价制度,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新起点

医学院校要建立医德评价制度,可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拟定整套医德教育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是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座谈会等形式在学生中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德教育内容形式的看法.二是记录各年级医德教育理论课程的成绩并加以分析.三是由相关人士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四是同班学生朝夕相处,互相比较了解,可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道德互评.五是了解实习单位带教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对见习、实习生的评价.完善评价后的奖惩措施,对思想道德素质高,表现好的同学给以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表现较差的同学则给以一定惩罚.建立毕业生医德追踪调查制度, 一方面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对已在医疗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医德抽样调查,向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医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向毕业生本人了解他们医德观念,医德的心路历程,良好的医德对他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合格的义务人员应具有什么医德.再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对今后医德教育方案进行调整,从而形成新一轮医德教育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