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教育出路

点赞:17689 浏览:812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中德两国家庭教育理念、方式等的比较为切入,分析中德两国文化差异的教育体现,并对中国教育的革新出路试做探讨.

关 键 词 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 个体人性

2012年5月期的《至爱》杂志刊登了《中德家庭教育对比》一文,列举的也都是些平常的现象,但是给人的触动很大、启示颇多.笔者将文章内容整理为以下图表,以便再做进一步反思.

从这些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中德两国的家庭在教育观念上呈现出迥异的态势.而这种差异很可能对两国未来的能力竞争提前下了一个预判,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还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在成为“才”之前,首先得成为真正的人.中国家庭对此似乎并不那么明确,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来审视,可能与中国人的“面子”意识瓜葛太深.在中国家长看来,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么自己的孩子发展得比别人的孩子好,也就意味着自己在某种程度比别人强,同时,自己的孩子遭遇挫折、受到伤害等也就意味着自己在受苦或受羞辱,于心不忍,面子也没地儿搁.也就是说,中国孩子的“人才”之路,始终伴随着家长利益代言的另一种暗流涌动,虽然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情愿不自觉地认为这是爱的最集中表达.当然,这里只是就一种普遍现象的言说,并无将中国家长“爱”孩子的天性一股脑颠覆的企图,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已经开始觉醒自身对孩子的越俎代庖和自以为是是一种何等的深度伤害.

这种觉醒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分不开,随着这种意识的愈发普及,我们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评价标准等开始尝试着进行反思甚至颠覆,与之相伴相生的另一个问题也就日益凸显,那便是如何给教育找出路,因为无论这种自我启蒙的实现是偶然还是准备充分,自我拯救的趋势都不可逆转而且迫在眉睫.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技术性学科,很难有一个精准的正确答案,因为教育的对象不是题目也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应是独立于家长之外的人性.孩子得完成自身的人生轨迹,无论是生活的资料还是发展的空间,都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去争取.这就决定了当孩子年幼无力的时候,家长必须借此机会在习惯、价值观、思想上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勇于担当、直面现实、自力更生等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长远的爱、更伟大的爱.中国人很迷信“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那么撇开所谓的气数周期不论,家长在自身富起来后对孩子的教育的“不自觉”应该是要承担根本责任的.作为长辈,家长不能以爱为借口干涉或代劳孩子做太多,不该让孩子在温室中不经历属于他的风霜,须知道这些都是大自然和社会对孩子的馈赠,否则就会陷入“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怪圈.

文化差异与教育出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当然,如果将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深度引入,自然未必完全对,而且可能出现不少问题,但要想让孩子真正活出个性、活出尊严、活出创造则必须对我们现行的诸多“为孩子好”多问上几个“是否真的好”了.这对家长的思想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我们不能因为怕不堪就永远让真理与真爱遮蔽在自以为是的蒙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