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育价值再

点赞:12277 浏览:555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鲁迅是一个博大而独特的文化世界.广博的鲁迅,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极其重要的无以替代的课程资源.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历程中,任何对鲁迅作品的忽略或贬低,都将证明是短视的.鲁迅其人其文,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何况先生生前就一直关注儿童教育问题,许寿裳曾经说过:“‘救救孩子’这句话是他一生的狮子吼,自从他的《狂人日记》的末句起,中间像《野草》的《风筝》,说儿童的精神虐杀,直到临死前,愤于《申报》儿童专刊的谬说,作《立此存照》(七)有云:‘真的要“救救孩子”.’”[1]而先生在上世纪初就响亮喊出的“立人”主张,更是与今天高扬的“素质教育”遥相呼应.

那么,具体到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怎样落实鲁迅先生的教育价值呢?依我浅见,现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鲁迅作品富有提升学生阅读品位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角度看,当前是一个浮躁的“读图”时代.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种崇尚解构化的价值观念下,某些具有经典恒久意义的文化思想,某些具有传统文化里程碑意义的圣贤名流,不断遭到一系列恶作剧式的质疑,不断遭到低俗化的消解;以致形形色色的“戏说”类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游戏”类的“心灵鸡汤”扑面而来.

时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编织享乐梦幻.文化一旦钟情于娱乐与梦幻的编织,也就天然地排斥理性和逻辑,拒绝深刻与精辟.于是,原本高雅深刻的阅读,在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日趋演变为“浅阅读”,成为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比如,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受这种时尚文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也有“浅阅读”化的趋势,语文教材的选编同样有“浅阅读”化的价值追求.

在如此时尚文化背景下,深邃丰富的鲁迅作品受到一定的疏远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着眼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中学基础教育,难道就可以放任这种浮躁的时尚文化肆意横流吗?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重任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就放任这种轻飘飘的“浅阅读”现象自由泛滥吗?师生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难道没有一种引领高雅深刻阅读的责任吗?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现代的学生读不懂鲁迅的文章,不喜欢鲁迅的文章怎么办?但是,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只要教师能够真正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就一定能创设出多样化的使鲁迅与现代学生沟通起来的桥梁.比如,其中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过去到现在,从鲁迅文本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以产生丰富的阅读联想与生活体验.同时,“我们不能低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理解的与潜能”[2].

鲁迅教育价值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例如,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在学习《药》以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联想,谈谈感悟——鲁迅笔下的看客是愚昧、无知、丑陋的;时过境迁,现在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类似的看客现象?一个世纪弹指而去,先生所痛心的国民劣根性之一──“看客现象”,如今绝迹了吗?下面列举几则学生的认识.

学生甲:

近日,广州一男子在833路公交车上眼见旁边的女乘客手机被抢,挺身而出,被8个劫匪围起来拳打脚踢.车上几十名乘客却无一人吭声.公交司机称“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位见义勇为的男子为此投诉到运营该路线的新穗巴士公司,要求得到道歉,并赔偿他价值600多元的手机和身上的新衬衫,但遭到拒绝.

学生乙:

我们太熟悉这一幅幅“看客图”了.就像广州这位公交司机说的一样,“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不过,在见怪不怪的同时,我们看到了看客们心眼里的冷漠和麻木.这种冷漠不只是袖手旁观,而且还助纣为虐,甚至于不敢承担必要的责任.

学生丙:

上个世纪初,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的,两眼茫茫然,而当代的看客则是活泼精明,目光炯炯.前者四肢发达,精神萎靡,没有文化;后者受过相当程度的文化教育,能说会道,且精于盘算;两相对照,实在太残酷了.

学生丁:

从鲁迅先生笔下“欣赏”死刑的“看客”,到现在无处不在的偷窥者、网上哄客等,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我们这个国家似乎从来就不缺少看客,他们只对事件有围观的好奇和趣味,而缺乏承担现场的责任和勇气.他们只知道看热闹,无论是看人斩首抢劫,还是看人垂死挣扎,都“幸灾乐祸”.这一幕幕看客影像,的确暴露出一些人内心世界的丑陋和阴暗,更折射出我们精神文明和公民意识的缺失.

这所极其普通的中学里的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良好表现,不禁让人产生一个新疑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三怕,究竟是教师怕还是学生怕?这还真不好说.即使是学生真怕,那我们还要追问:学生为什么怕?恐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语文教材是否真正重视并切实有意地强化,语文教师能否真正重视并正确有效地引导.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民族的思维常常是充满朦胧诗性的形象思维,在这样一种含混笼统的思维作用下写出的文章,固然可能文采飞扬,但却往往忽视科学的因果逻辑,缺乏思辨逻辑的清晰性、精确性.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很多人不以之为缺憾,反以之为难得的优长.

我们的写作传统中一直欠缺的正是“科学理性”精神.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中,乃至其他众多文章中,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因此,文言文在用语简洁的同时,也有语意模糊的缺憾.20世纪30年代,有人撰文讽刺白话啰唆,比如“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需‘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白话用了十二个字,文言仅用了五个字.可鲁迅先生在短文《此生或彼生》中追问道:“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3]寥寥数语,一下子击中了文言文的一大要害——有时含糊多义.汉语言的含糊多义,从另一个角度正说明其“科学理性”精神的不足. 要想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仅仅依靠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借助“他山之玉”,以求脱胎换骨之变.正是出于这样的用心,鲁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才坚持“直译”,甚至“硬译”.“他之所以不像创作那样以流利的笔法进行翻译,乃要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人的思维不精确,与语法有关,输入一些新的语法与叙述结构,对改造中国人思维上的糊涂,多有益处.”[4]语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思维的能力.先生的这种认识,其实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如果真正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其作用和意义也就远不止于语文教学了.

三、鲁迅的写作观在今天尤其富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的中学生作文,盛行一种互相模仿的浮华文风,常常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里,组合着堂皇的排比,堆砌着生硬的名言,充斥着拼凑的典故等真知不见,真情难觅,套作成风.尤其是议论文,常常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卖弄风雅文词;常常不是逻辑推论,而是强词夺理;常常不是直面现实人生,而是老拿几个古人说事等

请看下列高考作文的“精美”片段: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波微澜”,怎会“波涛汹涌”?又哪来的“平野阔”“大江流”?“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又怎会与“乱石穿空”的阳刚豪气合二为一了?

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为醉人的永恒.


这堆砌着“宽袍弃履”“沐月华而影三人”“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之类佶屈聱牙生硬别扭词句的文段,让我这教过多年书的人,别说明明白白地理解了,就是诵读起来也实在不知怎样才能避免气喘吁吁.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浮华现象并非个案.长此以往,中学写作教学必然陷入脱离生活的死胡同,必然陷入追逐花哨形式主义的牛角尖.

现在,我们的写作教学是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了:

“许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潢自己的作品了.”[5]

“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伪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6]

关于鲁迅作品教育价值问题,实在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小文所谈,不过是以蠡测海!唯愿伟大的鲁迅精神,在当今新世纪素质教育中,尽显独特个性,竖起巍巍丰碑;唯愿伟大的鲁迅作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尽显无穷魅力,绽放多彩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