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形象

点赞:20287 浏览:933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作为学校的执行主体,要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影响学生素质的诸因素中,教师本身的形象是绝不容忽视的.

1.言必信,行必果

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他所说的话绝不是随随便便的.比方在对学生的奖罚问题上,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轻易地对学生许下“诺言”而课后却不一定去兑现,那么学生对这位老师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感.“言而无信”不但会把一种本来颇具积极性的上课方式扼杀,而且会使教师的威信轰然扫地.作为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在工作过程中切莫“只打雷不下雨”.一旦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就会大大妨碍学生的群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任何奖罚措施都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不能随便乱说.其他场合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一样,一旦答应过学生的某些事情,就一定想办法把它做好,不拖泥带水,不留遗留问题.

2.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老师出口脏话,随地吐痰,乱丢烟头纸屑,在公共场所随意喊叫等其作为教师的修养便会在学生和心目中大打折扣,有的学生甚至会仿而效之,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加大难度.太随便的教师给学生一种懒散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最不容易集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打扮.毫无疑问,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随时保持旺盛的精力,体现出良好的教师风度.适度的穿着打扮对美化教师形象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限度.特别是在上课时,太时髦,太出格的穿着打扮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如果几天一个发型,频繁地更换衣服款式,只会“有效”地转移学生的兴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好感.更不用说提高学习效率了.


3.学高为师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决不应该只停留在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层次上.教师必须时候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对教师这门职业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更欣赏那些不但本门知识功底深厚,而且各方面都有所了解的老师.过窄的知识面会使学生“瞧不起”.学生对老师的敬意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化的.作为新时代的脱离了旧时代被动挨“灌”方式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不是随便敷衍,而是讲求“真凭实据”.另外,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活气,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便只会以应付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根本谈不上知识的灵活掌握与再创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设计教学方式.精巧灵活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主动性加强,也会觉得这位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颇具创造力.

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形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文武之道

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批评处罚学生的问题.有的老师“望龙心切”,批评处罚学生时毫不留情,“恨铁不成钢”.殊不知,师生之间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距离不是一下子能拉平的.过激的批评处罚不但使学生觉得在其他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而且会对这位老师恨之入骨.有的学生甚至还会找岔子故意刁难老师,使老师下不了台,老师给他的处罚他最终也只能是口服心不服的.个别差生“烂船烂扒”,始终与老师闹对立.这样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老师的形象受到影响.人心金钱难写,武力难服,“以心换心”才是最佳途径.颇具启发性的教育诱导,其效果是最佳的.任何场合的任何批评处罚措施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总体效果.

5.群众路线

作为教师,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会更准确详尽地得到自己工作的信息反馈,并随之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计划,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体贴与关心,觉得老师既令人敬畏,又容易接近.这种心理效应会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驱动力.平时不苟言笑,一本正经地上完课就走,对学生的问题只严肃呆板地进行解答,这样的老师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学生“敬而远之”,产生心理障碍,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利.

教师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一经“固定”,在短时期内便很难再塑.差的形象容易树立,好的形象颇费功夫.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让学生终生难忘.《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像大山一样祟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仿效他.古人尚“高山景行,私所仰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我们尤应注意这种“高山效应”.

收稿日期:200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