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思维教育

点赞:2466 浏览:67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一个语文教师的艰辛.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学生分析问题大多停留在表面上,难以做到深刻的回答问题.语言总是难以畅通;思索问题、切入角度单一.很难得出有见地的结论.综上所述,我总觉得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与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引导和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状态,认真地思考了问题的根源.觉得问题的实质在语文思维教育上,因为语文是一门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的思维教育功能.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有着不同的参照,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阅读时,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平时的知识.在写作时,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去观察事物,形成认识,进而立意谋篇.这些都是思维教育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完善的思维品质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思维品质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密性、深刻性五个方面,而这五方面在每个学生思维品质中不是同步发展的.是相互牵制的途径网络.要想系统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必须系用一套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语文思维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法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实施讲课教学方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讲授是一种极为主要的逻辑方式,它由比较对比、分析综合等方式组成,它很注重内容的选择,讲究流畅的语言,且整个讲述过程要吸引学生随教师的思维而活动.如果教师中途提出一连串的小问题,可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迅速回答,也可由教师脱口而出.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最终连接成一个大问题的完整答案.这样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思维的方法和组织语言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也会像教师一样流畅自如.

二、容忍暧昧教学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不完全不予置理,甚至错误的回答,不予批评,不做当场分析和判读,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产生此想法的根源,理由是什么,观点越多越好.我们应改变这种以数量求质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提升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发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比如,讲到秦牧的《土地》时让学生想象有关土地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哪些关系,土地对我们每个人重要吗?让他们紧跟实际去想等等.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改掉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开创异彩纷呈的教学新局面.

三、训练极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抛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导向,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任务是教学生会听、读、写,虽然课本中的文章只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但要让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懂得有关语文的知识和规律.教师的教学非得在为什么上下工夫不可,在具体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检测设法,它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紧贵力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法能启发学生思维,于平中见奇陈见新,浅中见深,促进知识的深化融合、迁移,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采用辩论式教学法,培养思维的精密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对同一论题展开辩论.学生提出较复杂或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则引发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对答案不断进行必要的增补.使答案趋于正确,其次,可以由一个小组的某一成员提出观点,其他组员不断质疑,反驳,从而使另一方拿出精确、毫无辩驳的答案.进行辩论式教学,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许


多质疑,问题,就是在争论中解决的,更主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五、激化思维教学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各种矛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再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答案.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设疑的方法,如“新旧知识交叉方法”,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大家说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加强预习.让他们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充分的交流自己的意见,改掉“一言堂”的局面,从而把思维引向更深远.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刻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式方法是行得通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重教学改革,发现和体验教学方法.以推动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中把知识应用于更高的层次.思维是学习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武装头脑,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定县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