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教育

点赞:5599 浏览:199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要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公民教育;内容;途径

作者简介:杨林,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9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完善,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等社会变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变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为自由幸福,更为全面地发展自身,实现自身价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升现代意识,培育现代公民.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民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新主题,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特征.

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它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这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判断是否建成和谐社会的标准,除了是否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还要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看公民教育的成就和质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将公民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联.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治教育,事实上已经把公民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公民教育纳入其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

2.全面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公民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总的来看,与过去相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与此相适应,要形成比过去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较高的公民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全面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断促进公民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二者处于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公民教育搞得好,就会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和社会越是发展和进步,就越增强对公民教育的需求,促进公民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公民教育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方向前进的指导思想.执政者的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公民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教育全体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生态科技观和科技生态观.

2.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使其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现代公民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范围内,但不把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在要求受教育者贡献于自己国家的同时,还要求国家给予个体公民的权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宏大而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明确了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的培育思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公民教育范畴,需要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意识;需要倡导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意识;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识;需要保护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的自尊自信意识.


3.法治教育.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基础.实施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重要的是唤起公民的意识和法治意识,这是公民作为政治社会或国家的平等成员的本质属性所要求的.公民教育中的法治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主体意识和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少数服从多数和尊重他人的习惯,要牢固树立法律的无尚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做一个积极负责的、遵纪守法的 好公民,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公德教育主要是使公民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法、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利益、遵守环境道德、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公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民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依存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构建和谐社会,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要把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主导的促进作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公民教育同样也有促进作用.当今社会,教育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征,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公民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1.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公民教育如果和传统文化相脱离就会变成没有根的东西,没有根的东西也就没有生命力.我国的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拥有优势和特色,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真正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与创造性的转化上.正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中强调单纯灌输,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公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这是制约我国法制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尊重多元化的现代公民社会中,将公民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平等、自主、批判等现代公民意识.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公民教育重在实效,它不同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只侧重于讲解和传授,而更侧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认可和参与.如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在答疑中进行公民教育;对重大的涉及公民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具体公民及其事迹,即以榜样和先进事迹来更好地启发、感染教育对象;在活动过程中感到合作与秩序的重要性;模拟选举场景;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而不仅仅只是思想传承.

4.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学校公民教育是社会公民教育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改革公民教育课程为主线,改革公民教育办法,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此外,公民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它的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公民教育的氛围,保持公民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公民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搞好公民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和现实性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社会的开放和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机会增多等等,都要求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全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