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新理念

点赞:6127 浏览:170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造就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了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精英人才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培养方式由学校单一培养为主向校企共同培养转变,教学功能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为主转变,教学评价从数量评价转向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关 键 词 ]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 高等学校 教育教学理念 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42-0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迈进,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高等学校是实现这一计划的具体执行者,要实现卓越计划的宏伟目标,高等学校必须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念变革之一:培养目标由精英人才向培养实用型人才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每年也培养了大量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但“无论毕业于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都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和学历相符的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精英教育的观念在许多高校领导、教师中仍难以抹去,导致他们不考虑学校类型、史、学科积淀、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生源水平等因素一味走精英教育之路.“从发达国家精英教育的情况来看精英教育至少有两大板块:一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培养精英人才,也即应当实施精英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专科教学型四类.”可见,我国实行精英教育的高校毕竟是少数的,许多高校是不能走精英教育之路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必经之路.原因在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已成为现实,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应用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应用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围绕这个特征,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从培养精英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强调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理念变革之二: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单一培养转向校企共同培养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追本溯源,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高校扩招的结果.其实,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远高于我国,但他们的学生就业并没有出现象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如此之艰难.究其原因,“从教育方面反思,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问题.二是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主要由学校按国家计划进行培养,企业极少参与,学生毕业时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不存在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从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人才需要呈现多样化,招聘录用人才的渠道拓宽了,对人才的选择更有主动权,他们希望招聘的对象是具有企业能力,立即能进入岗位角色的人.但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沿袭计划经济时怎样写法,以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许多毕业生到生产一线不能直接上岗,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培训,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陷入两难境地,急需招人又用不上,不招人又不能解决生产急需,因此,就抱怨人才难求.“卓越计划”强调,校企联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要引导我国的高等院校改变由学校单一培养人才的模式,变成校企共同培养.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加强与企业合作,让他们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企业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到学校任教或,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模式;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岗位,让学生深度接触企业,增加实践经验;企业要求高校提供技改技术和生产技术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学校能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减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和怎么写作流程,提高职业能力,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理念变革之三:教学的功能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学生亦被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书”,“高等教育呈现一定的封闭特征”.对社会人才知识结构缺乏了解,或反应迟钝,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学的追求目标.从而导致高校教师过分关注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给学生进行教学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力求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熟记能诵概念、公式、原理,以便在知识运用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此教学背景下,教师只知道教什么,无法引领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肩负着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使命,他们不仅要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将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形成能力.能力的形成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的.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丰富的社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解决社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属于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保证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的质量. 理念变革之四:教学评价从数量评价转向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是评判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突出传统单一的定量评价,转向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业成绩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导致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教学的评价,对学生要求是:不再以学生识记的专业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的多寡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着重考核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是否掌握了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在企业实践期间,侧重评价其对企业文化与精神的理解,职业道德的养成,参与企业工程实践的次数与成效,个人与其它学科的工程人员协同工作能力和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怎么写作等方面为主.”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把有企业工作经历、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条件作为聘任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关心“卓越计划”,积极投身到“卓越计划”的实施活动中去,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卓越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己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2011:1.

[2]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2.

[3] 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

[4]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6-5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新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5] 倪师军,曹俊兴等.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学,2012,(2):13.

[6] 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4.

[责任编辑:碧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