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十年

点赞:22145 浏览:1038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各地各学校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高职教育改革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和典范,也有对改革的错误理解,或者没有理解到这次改革的实质,因而采取了一些错误做法,如某些形而上学的肤浅理解,及因混淆工科和文科的区别,对不同课程采取了统一模式.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课程内容的删减及趣味化表述,课程体系重组及双师素质的培养.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误区;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工学结合;素质教育;双师

中图分类号: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4-0111-04

从1999年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高职教育改革从初期的定位认识、模式探索,到社会的初步认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硬件(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实验室、实验实训设备、实训实习基地等)建设,大多数学校基本已经达标.软件(教师数量、学历层次、双师素质,教材等)建设方面,许多学校还需要努力.在经过几轮教学水平评估、示范性建设后,学校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同时进行的教学内涵改革和探索,在教材改革和建设、实验实训模式和方法转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这些荣耀和光环的背后,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一、高职教育的初衷

(一)扩大高教规模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999年,党、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两种高等教育改革同时进行,一方面是高职教育的升格扩招,另一方面是原来的本科院校扩招.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2 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 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

(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经济虽然还不发达,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转换,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要求将会产生较大的不平衡.此种现状与我国迅速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造成应用性人才紧缺而培养的毕业生又不能满足需要的尴尬局面.

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美国、加拿大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以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为基础,创造出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CBE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高职教育属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相似度检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能把决策者的意图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专门应用性的人才.

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二、高职教育改革的误区

改革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引,还要有人指明具体方向,为具体改革和做法探索道路.在高职教育领域有十多年经验的同行都知道,姜大源、赵志群、赵丽生等专家为许多学校进行了专项讲座,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务操作模式.好的理论,需要消化吸收;同时要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执行方式.但是实际中的一些改革未必如此,有些是为改革而改革,或者断章取义,走入了误区.

(一)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和章节内容的改革

有的全盘否定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全部推翻之后,又无法建立新的、合理而严谨的工学体系模式,实际上仍然套用原来的模式,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个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面多方位的探索,特别是要先“构建框架”,逐步“丰满其部件”,同时还要经过多年的检验,至少两到四届学生的教学检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些形式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提出为了适应工学结合,课程名称也要改变.如:成本会计改为成本核算与分析,税法改为税收实务或税费核算.但其实质授课内容却没有任何改变.

在课程内容上,把章节改为项目、任务或者情境、子情境,也是工学结合的“典范”.现在大多数新编教材也是如此.作为会计老师,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遵循会计基本原则中的信息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而自己却不会应用.把章节改成情境、子情境就是工学的实质性结合吗?更有甚者还在讨论“情境”和“情景”哪一个才是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词语.不可否认,新编的许多教材,除了形式变化,也有实质改革,如内容删减、引入实用案例、内容讲解取自于实际工作等.这些改革都是有益的.但必须明确,教学源于实践,还要高于实践.今后学生面对的不可能只是书本里的那一点知识,也不是一项工作或只完成一种任务.需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可能是书本上没有的,需要知识的灵活运用.

还有的需要在情境名称方面进行改革,号称工学结合原则要求情境名称必须是动宾结构,这样的改革绝对是工学结合的“庸俗化”.更有甚者要像工科一样直接以一个工作任务如加工螺丝为任务展开教学,把这个“工作包”所需知识分解,让不同老师针对不同知识点讲解.这确实是一项改革,对工科的某些专业和课程适合,但未必可以全面开花.还有人认为,不用讲理论,直接讲实践操作,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殊不知工厂的实际,首先要进行入厂安全、厂规厂纪等入厂教育,具体到岗位还要开展操作规程教育,即岗前培训,这些都是理论.大家熟悉的驾驶学习,也要先考法规理论,还要讲各种仪表、刹车、离合器等理论教育,很简单的几句话,面对实际物体很容易理解,但绝对不能少,也不可能上车就直接操作.把理论和实践绝对割裂,在会计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有的把过去的总论或基础知识改为认知,也只是名称形式的变化. (二)实习、实训、实验模式

就这三种方式的实质而言,都是把理论和实际或具体工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计类的实习或实训主要是对实际业务的操作训练,或者说是实际工作的练习.不同的是,训练的地点和具体内容有差异.实验偏重验证,适合工科,文科不能照搬;实习强调在具体工作单位或具体岗位实践,实质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类在校生更应该强调实训,可以全部放在校内完成,且实习期不应该太长,否则反而事倍功半,这是由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的.对于审计、税务专业,在事务所时间长点相对合理.一味强调企业的实账实训,对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未必有好处.因为企业类型、规模、业务的差异较大,实训应该适应普遍性,不能针对具体企业来实训.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十多年教改过程中,操作性、可行性较强、讨论最热烈的改革,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对填鸭式教学方法否定形成共识的情况下,言之凿凿每门课程都必须按照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从理论上看对许多课程具有可行性,但却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所谓六步就是:(1)资讯.布置任务、信息获取.学生:事先准备、课堂获取;教师:讲解、辅导.(2)计划.围绕任务制定计划(学生分组;教师辅导).(3)决策.学生分组讲解互评,教师引导、点评完善.(4)实施.学生(分组)实践.(5)检查.学生(教师)监控.(6)评价.学生(教师)评估.有的名词不通俗易懂,因其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未真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后又将六步改成:(1)明确任务;(2)教学准备;(3)教学设计;(4)教学实施;(5)教学检查;(6)教学评价.其实六步教学法也不是什么新东西,魏书生的“六部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早就在用.会计知识确实必须变成自己的知识才会灵活应用.对于那些否定案例教学法的人而言,难道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举例或不讲习题吗?例子和习题不是案例吗?

(四)社会功能学校化

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要求身心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的每个环节都有体现.这个要求从出发点看是好的,但过程和结果却未必圆满,因为其可操作性不强.身心素质教育只能从日常管理,如宿舍管理、课余活动、主题班会团会以及相关课程中体现.专业课的目的是专业知识教育,不能舍本逐末,或者大而全,丧失或弱化主题.其实首先素质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社会(和企业)教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所无围墙大学,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是成人,有很清晰的是非观、荣辱观,而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结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政府和社会舆论应该是主导.在校三年(实际两年半)完成专业已经有难度,再承受一些多余的功能,实在难为学校了.多年教育结果不及社会发生的一次实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好.

三、深层次思考

教学改革在现实实践中模式五花八门,思路标新立异,探索方面百花齐放,构建的模式各具特色,一言以蔽之,教改在前进.但应当关注的是前进中蕴含的危机,一定要将改革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既不因循守旧,搞国粹主义,同时也要戒除言必称希腊,“洋和尚”念的都是“真经”.概括一些“流行”的教改模式,其主要问题有:

(一)简单拿来主义的“泊来品”

在改革创新时代,每个人都知道学习借鉴国外文明精华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对外国经验应如何“改造”吸收,“普遍原理”总要应用到具体实例中,在一处有成效的经验,照搬到另一处就不一定有好的绩效,现实中不乏“种橘成枳”“播下龙种生出跳蚤”的事例.

(二)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标新立异”

改革需要形式和内容的全面突破,没有突破也就无所谓改革和创新,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不顾内容需要,刻意追求形式,对教改实践无益,并且实质上算不得改革.反思教改中的许多“模式”,大多有此弊病.似乎不贴一个“能力”的标签,教改就会忽略能力,在学科前冠一个“技术”似乎就有了技术的含义,是一种极其浅陋的观念.


(三)个别改革模式别出心裁,但违背规律

某些改革以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原有教学体系,将原有较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均看作一无是处,必须全盘抛弃而后快,才算标新立异,自诩为“积极的教改者”,实际上任何经过历史积淀的选择而进入“现实”的事物都有其必然性,应当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科学体系的更新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学习接受知识技能也有内在的规律性,一定时代的教育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也有规律可循,改革设计必须考虑上述诸种规律性的制约,不然再“完美”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有些“教改成果”不免“昙花一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总结

为什么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满足企业需求吗?现在各行各业40~50岁的人是否都是目前企业的骨干和中坚?这些人是否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毕业时难道不适应社会?不满足企业需求吗?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来的情况不能同日而语,要求更加市场化、多元化.但这些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以下三点.

实质一是大学扩招,生源素质的下降;同时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严重影响着这一代年轻人.不论社会、企业如何变化,人才的金字塔结构不会改变.对于目前的生源素质,老师、企业应该有切身体会,也有相关研究和讨论.

实质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理论多、实践少,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企业为了效益,急功近利,不愿培养人才,都想直接使用有经验的人才.教学中理论大而全,学了许多“无用”的东西——准确地说储备的知识过多,不能活学活用.

高职教育改革十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实质三是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状况不“匹配”.现在的高职学生身心状况与以前大学生大相径庭.现在学生更加偏重感性认知,希望教学方式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而教学方法、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因此,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即内容要删减、内容要趣味化表述,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看明白.首先,在课程体系上重组,注意不是打破学科体系.会计类主干课程、配套课程是无法也不需要变动的.对于选修课,作为知识储备或拓展知识面、兴趣点,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对高职学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可以用,但不是万能的,以具体课程的学习效果为检验依据.对于会计类知识必须消化为自己的东西才叫掌握,才能灵活应用.财政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进行了会计资源库建设,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再次,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关键.这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双师素质不止是有一个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能解决的,必须要求有一定年限的或者长期在企业的经历.与工科不同,会计类不需要过多地聘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工科特别是化工等高危险性行业岗位,不可能让无证人员操作(笔者原来学工科有这方面经历),而会计类完全可以,企业、事务所可以全方位锻炼.自己懂和把学生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一段时间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的基本认识逐步确立.让学生用感兴趣的方式学习,加强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已经领会了高职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