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其特点

点赞:4456 浏览:133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上世纪末期,随着政治上的巨大变革,东欧国家开始摆脱苏联式的“公民教育”,并在借鉴西欧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其国情发展的公民教育模式.本文在综述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其公民教育具有这样三个特点:注重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情感教育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

当代 东欧 中小学 公民教育 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政体的迅速瓦解,东欧国家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纷纷加入欧盟组织,制政体在东欧国家逐渐建立并得到不断巩固.此后,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怎样培养公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东欧国家在积极借鉴西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目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形成了这样三个特点:注重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情感教育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注:本文所指的东欧国家,主要是指先后加入欧盟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托维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一、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东欧国家也逐渐着手公民教育改革.这些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公民教育增强国家的一体化和社会团结,因此,东欧国家在公民教育改革中均强调法治、多样、包容和团结.例如:捷克共和国制定了《国家教育发展计划》,该计划强调为了参与未来欧洲和全球合作,应通过发展教育来增强社会团结和;斯洛文尼亚于1989年后期的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学校自治、学生和家庭权利,尊重非本国公民和人权.在这些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东欧国家开展了中小学公民教育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公民教育的目的.培养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是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核心任务,但对于什么是“负责任的公民”,东欧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他们常常用其他名词来界定“负责任的公民”,比如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使用公民参与,波兰使用公民态度或公民意识.

在东欧国家看来,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公民知识和一些价值观念,比如、自由、人权、容忍、平等、尊重法律、社会公正、责任、忠诚、合作、参与、道德等.捷克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每一个公民对于其他人均负有责任,并应努力维护社区的统一,并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人类的尊严、自由、平等、人权、自然、文化、物质、精神遗产等.立陶宛于1997年在《学校普通教育一般课程》中提出通过培养民众的道德原则和一些基础性的价值观念,以促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规定公民应该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并有能力参与公共生活.此外,在个别有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生活的东欧国家,负责任的公民的概念里包含对非本国公民的整合政策.如爱沙尼亚发布了一项特殊的《国家整合计划》,该计划从2000年开始施行直到2007年.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爱沙尼亚社会对非爱沙尼亚公民的包容性.

第二,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政体确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参与的能力,东欧教育专家和决策者开始重新考虑学校课程设置,并逐步废除了那些对国家政治文化发展有负面影响的课程.上世纪90年代后,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形式大体上分为三类:独立性课程;渗入型课程;跨学科教育主题课程,即将公民教育相关内容渗透于所有课程之中.这三种课程形式并非相互排斥,有的国家综合运用这些课程形式开展公民教育.就整体而言,大部分东欧国家倾向于以渗透型课程和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开展公民教育.具体而言,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开设独立性公民教育课程的国家有: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其中,爱沙尼亚在小学和中学均开设了专门的公民教育必修课,波兰和斯洛伐克将公民教育作为初中阶段和高中最后一年的一门课程.由于捷克、斯洛文尼亚中小学具有自治权,因此是否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此外,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采用渗透型公民教育课程和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开展公民教育.就前者而言,大多数国家将公民教育内容渗透于社会科学、历史、地理、语言、学和宗教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如拉脱维亚,历史课程中“拉脱维亚的历史”这一章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负责任和有包容性的公民.此外,在拉脱维亚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四门独立性课程——学、健康教育、经济学和公民均被渗透到社会科学课程之中.

第三,公民教育内容.综观东欧公民教育相关课程,我们发现其公民教育内容可以分为四项.第一项:发展政治素养.这项教育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其内容包括:人权和,政治和社会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构成;社会言论;文化和历史遗产以及社会语言的多样性.第二项: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该项教育内容是第一项的补充,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政治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使青年人分析和评价有关社会和政治言论的信息.第三项:形成某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项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和平解决冲突,与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等.第四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这项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将自身所学的公民知识和习得的能力付诸实践,以帮助他们检验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该项教育内容包括:积极参与学校和当地社区事务,掌握解决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技能,在学校实践参与能力等.

尽管几乎所有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内容均涵盖以上四项教育内容,但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爱沙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强调在中小学各个阶段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态度、价值观和积极参与能力.捷克共和国对小学阶段前两项公民教育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但自2004年开始强调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以及沟通技能.匈牙利、斯洛伐克强调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素养、态度和价值观.而匈牙利未对提高中小学生参与能力做明确规定;斯洛伐克未对小学生的参与能力提出要求,但明确规定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参与能力.保加利亚非常强调培养中小学生态度、价值观和积极参与能力,而未对中小学学生政治素养方面的培养做出规定. 第四,公民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东欧国家非常重视营造良好的、的校园氛围.在捷克共和国,学校非常重视将跨学科学习课程——公民教育渗透于初中和小学阶段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学校氛围、学校生活、教学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立陶宛在其教育体系改革中,强调公民教育不应仅限于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还应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为了营造的校园文化,国家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拉脱维亚教育科学部和非政府组织——家长教育,于2004年年底达成了一项合作,并制定了一项名为“促进家长发表教育政策言论”的计划.该计划使家长能有效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并促成家长与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在波兰,家长可以通过欧洲学校俱乐部参与学校工作.

除营造的校园氛围外,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校积极与非政府组织(NGO)展开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如1994年波兰公民教育中心成立以后,便提出了多项有关公民教育的提议.此外,自1989年开始,波兰中小学也与地方基金会开展合作.斯洛文尼亚的青年协会之友致力于改善儿童生活和保护他们的权利,该协会还组织了一个全国性质的儿童议会.保加利亚于1999年成立了协同效应艺术,该组织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宽容意识、人权意识和公正意识,并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提升解决矛盾的能力.

第五,公民教育评估.上世纪末开始,东欧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公民教育评估活动.2001年2月,捷克共和国就小学生人权观念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涉及31634名学生.人权观念包括教师对学生尊重,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对“儿童权利公约”的理解.2003年,立陶宛对初中八年级学生开展一项关于公民素养的调查.这项活动调查了学生对“公民社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公民权利与义务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体而言,公民教育评估对象分为两类:学生和学校.就学生评估而言,大多数东欧国家中小学制定了该校学生公民教育评估标准,如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公民知识掌握情况、公民态度和行为,但各个国家评估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捷克共和国、立陶宛、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不对学生公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门性考试,而主要采取持续性评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就中小学学生公民态度和参与行为进行全面评估,相较之下,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不对学生该方面进行评估.

除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评估外,东欧国家还对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和活动进行评估.对于学校的评估大体上可以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开展,评估内容包括学校的氛围、学生公民行为和态度.例如,捷克共和国教育观察家不仅评估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而且评估校园文化氛围,包括学生与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情况.拉脱维亚非常强调对学校氛围的评估.在斯洛文尼亚,外部评估包括课堂教学情况、课程设置、教室布置、教材使用、教师培训和教师素养等.内部评估主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主导,评估内容包括校园环境、安全或者校园文化等.

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其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民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特点

第一,注重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显性课程教育而言,隐蔽性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构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受教育者在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净化和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1].隐性性教育“元素”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校园规划格局等;精神形态的学校规章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学校的传统、风格合精神面貌.隐蔽性教育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渗透于相关文化教育中去,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隐蔽性教育方式更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对于学生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东欧非常注重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开展中小学公民教育活动.一方面极力推广渗透性和跨学科学习方式.这些东欧国家将公民教育内容渗透于历史课、地理课等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并深刻理解尊重、包容等品德要求.另一方面营造的校园氛围和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东欧中小学积极营造的校园文化,它们试图运用校园环境使学生了解、体会的原则.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社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实践,并学会尊重他人、互相协作.

第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尚不统一,但从本质上来看,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民间自愿组织的,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性的、非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强调公民社会组织的非性,表明公民社会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系统,明显不同于政府组织”[2].相对于的、正式的学校公民教育,非政府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具有这样三个优势:一是教育更具亲民性.相对于正式的学校公民教育,非政府组织更容易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平等、的氛围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这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公民教育效果.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具体地了解真实的社会,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活动热情.由于非政府组织以社会中存在的某方面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点,因此相对于学校,它们更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这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社会参与能力.非政府组织具有很强实践性,他们时常参与社会某方面问题的商议和解决,因此,它们能够向学生提供社会参与经验和技能,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当代东欧中小学非常重视通过非政府组织开展公民教育.一方面邀请非政府组织进入校园同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东欧中小学校对于非政府组织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因此常有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学校的公民教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设有专门的教育中心和相关课程.中小学生可以参与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访谈、沙龙等. 第三,重视情感教育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和情感品质予以正向引导和培育”[3].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人、容忍、忠诚、平等信念、尊重法律及愿意保乡卫国;支持生活方式;尊重个人自由权、表达不同意见的公民权、代表权与愿意参政;鉴赏国际依存与友好关系;尊重道德及本国传统,但避免我族中心主义;尊重道德及宗教价值的差异及政治上反对意见的存在;关心国内及国际时事和社会问题[4].开展情感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明确指出:“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为基础,为支撑,因为情感,可以说是一个人所信守价值观的标示器.真理主要诉诸知识,而价值观和信仰主要诉诸情感”[3].二是有助于激发公民社会参与热情和参与行为的出现.我们知道,正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个人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人们才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当代东欧中小学在开展公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它们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于、平等、自由等社会原则以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定认识,并促使他们在情感上认同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态度上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建设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增强对、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认同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东欧中小学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所谓社会参与是指社会个体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参与行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无论对于个人素养的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广泛的社会参与也能够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当代东欧国家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转型必须以广泛的、理性的社会参与为基础,因此,它们非常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一方面,它们通过营造的校园环境,以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之中.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实践的行为原则,并从中学会尊重、包容、妥协与合作,从而增强对、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建立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提高自身社会参与能力,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和社会管理或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