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点赞:21076 浏览:954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研究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情感教育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起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模式必须克服只讲教育者和被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的二维模式,应建构起以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三位一体的情感共动的三维模式.

情感教育在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政治教育;运用

一、 情感教育模式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两条交流途径相互依存,彼此相互作用.从情感交流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运用一定的情感手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个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因素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活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情感教育模式.”


何谓情感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真挚感人的语言、举止、表情和情感性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过程,使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具体来说,情感教育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有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教育者的情感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提供了驱动力量、感染力量和催化力量.

2.用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调动.情感因素的调动是建构情感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活动的双向性,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不能只发挥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只发挥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而应该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三方的积极有效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达到和谐结合、辩证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3.应情,即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对教育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活动.积极有效的情感活动,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和信任,对其所传导的观念、规范等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教育目的的信赖、顺从、认同、接纳和强烈的追求、实践.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又是教育对象追求、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教育对象由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相似度检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学生,在他们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

二、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情感教育理念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要化为广大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情感教育模式要得到正常的运行,就应该坚持相应的教育原则,以规范教育活动,从而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当前,我们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

1.乐情原则.所谓乐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受教育者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接受教育或学习.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既包括“快乐”又包括“兴趣”,是快乐和兴趣统一的情绪状态,其内涵比传统的“乐学”更丰富.二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有层次之分,它包括作为基本情绪的快乐,作为情感外显的快乐和作为情操外显的快乐三种.同样,兴趣也有不同层次,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2.冶情原则.所谓冶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这一原则包涵两层涵义:一是在教育者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要利用教育中的情感资源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二是教育者创造条件促成受教育者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也就是说,情感的陶冶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加以操作的过程.

3.融情原则.融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际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交融.这一原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这里所说的“教育过程”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教育之中,也适当包括课余.二是这里所说的“积极交融”有两点内涵上的界定.其一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交往的亲密性,要达到和谐、融洽的程度.其二指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是无原则、庸庸碌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也就是说,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交往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明确的意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三、运用情感教育模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还需要正确认识“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

1.情与物的关系.人既有精神感情需求,也有物质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帮助教育对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以情感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态度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使教育对象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诚心实意.尤其对那些暂时后进和思想问题比较多的人更是如此.同时,又要防止和克服一味在物质利益的满足上迁就照顾、不从思想深处找根源的错误做法.

2.情与理的关系.情感教育并不排斥理论的教育和灌输.因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没有“理”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只能是一纸空文.著名教育家黄家灿认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准确把握和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并且善于把“人情感化”与“理性教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蕴情,情理真切,情理交融,感情投资才不会投错方向,感情教育也就不会失之浮浅,失之偏颇.

3.情与人、情与时的关系.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它的产生与客观事物相关,与人的认识相连.人的情感变化受社会环境、体验感受、教育程度、修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在情绪感情上差异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甚至对同一件事的情绪感情也大相径庭.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情况,因人施教,分别采取信任感化、关怀感化、直接感化、间接感化等不同的感化方法,并且注意把握教育对象的情感变化,善于利用时机,用自己积极、乐观、自信、先进的情感激励和保护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的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意志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因此,依据不同人的情况掌握情感教育的时机和情感教育的程度,对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