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培养形成

点赞:33179 浏览:155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的创新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诸多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还相对淡薄,许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仍在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实现教育创新已迫在眉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教学研究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创新教学必须全面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的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则需要创造性教师来培养.

一、教育呼唤创新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而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走向崇高和完美,而这决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强制、灌输是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的蔑视[1].

世纪之交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的变革趋势,在“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已经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素质教育的最核心价值目标也正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与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潜能,只要开发得当,即可转变为显能.然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坚持素质教育的“两全”方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异步共进.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2].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创新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创新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科技创新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1.联想法.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开阔性.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是要构建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这就要想象,科学家的检测设,设计师的蓝图,作家的构思都离不开想象.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家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朝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思维能力

2.逆向法.反面着眼,正反相济,及地点拨,注重发散思维训练.这种思维方式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相反,又称求异思维、反向思维.它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具有反习惯与反传统的特点.写作上的逆向思维,使学生们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事情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思维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捕捉那些思维快、好奇心强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索、思考,保护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表达,以求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凡事要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3].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弱,国力强弱成正比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呼唤着多样化思维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见,培养高校大学生思考,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已任,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