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看素质教育

点赞:27951 浏览:1309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消除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不平等、不稳定因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各种劳动力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已经日见消退,教育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发生转变和变革,世界范围的教育大同似乎已经成为发展之必然.

一、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职能

教育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教育价值观具有引导、指导、支配、调节和评价等基本功能.不同教育价值观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功能效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育观即是一直以来为世人所遵从的主流教育价值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意识、主体意识、平民意识、公平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等大大丰富了教育价值观念的内涵,使教育价值观不断趋向多元和多极化,也使得教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核心,在我国尤其成为热点和敏感问题.这正是时代社会作用于教育的价值规律反映,其作用效果是基于教育价值观各基本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教育事业本身的发达程度,受制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先是“学在官府”,教授“六艺”,后来官学教育体制瓦解,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自宣扬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使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到汉武帝时,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价值观念和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体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文化教育领域以资产阶级的教育价值观改革封建教育制度,颁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制定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这个时期出现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先行者,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教育更加平民化和实用化,对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中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切实保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正在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全方位历史性变革,信息处理智能化、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化和网络通信与应用的普及化,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价值观也正在经历冲突和裂变.

三、素质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现实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难以避免,而且产生了许多问题.为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了素质教育理论思潮.虽然理论界对于素质的定义、构成、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但是,学者们已经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最好的诠释和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应该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追求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念.


从人的发展价值论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素质的涵义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二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发展潜力”;三是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素质教育是教育者综合个体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的可能实现程度,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机制的主体内化性与发展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教育价值观看素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素质教育作为先进的教育理论,展示了教育美好的伊甸园图景和实践图式,确实令人神往和为之振奋.我国从到地方对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视,作出了许多有益和值得推崇的尝试.然而,当前在一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并不乐观.为什么实施了二十多年的素质教育还是这样步履维艰呢?原因就在于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难问题.总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难度或时机尚不成熟,而应试教育是个教育综合征或并发症,抑或解决了一个旧问题,又会产生几个新问题.集中起来,有下列突出的几点.

首先,素质教育的重素质、重能力的人才观,不断受到上千年形成的科举文化、状元文化和官本位制度的冲击,并以各种形式反映到教育政绩观、人才观、用人观和新闻舆论的宣传炒作之中.其次,教育价值观的“科班”论、等级论、“劳心”论、出身论等封建价值观念仍然阴魂不散,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教育位列下品而少人问津,因而追求高考升学率的“高温”环境高热难下.再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也加剧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且由于公共资源投入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这就产生了人们对优质教育、高学历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该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调解,就会助长升学考试的过度竞争.最后,虽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录取率逐年得以提高,但是由于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高中毕业生基数增加较快,以及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人才选拔制度的单一性这一突出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一些大中城市,高考的一般性竞争转向以上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为目标的结构性竞争.所以,这些年来,由于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外部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没有按照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或素质教育观运行,素质教育的实施步履维艰.

其实,如果我们回归原点,从教育价值层面来重新认识和运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指导、支配、调节和评价等基本功能,落实好教育如何评价学生,社会如何评价人才,政府如何评价教育的问题,关键解决好政府如何评价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或许能大放光明.教育如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如果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政府如果真正改变抓教育升学率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和体系,我们又何愁教育走不出被绑架、被重负、被“通胀”的无奈困局呢?当然,这是一项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由于我国公办教育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政府在此系统工程建设中应当起到关键的作用.

概言之,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看,素质教育观其实可以看成是前瞻性很强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它的全面实施需要较成熟的教育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性的进步与之相适应,所以,不能操之过急.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坐失良机,因为先进的理论可以增强实践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正确性,从而增强实效性.我们深信素质教育的春风最终能吹绿教育的田野,催生花红柳绿的教育春天.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