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汽车教育

点赞:3472 浏览:127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绝不等同于单一的技能传授,因为那只是“教”;只有融入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等为目的的“育”之后,教育才是完整的.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西摩切瓦斯特关于没计教育的观点是:“教育应当是揭示我们历史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说法与教育的本质应当着重于影响和改变人的意识相一致,即“教育”绝不等同于单一的技能传授,因为那只是“教”;只有融入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等为目的的“育”之后,教育才是完整的.

我很认同西摩的这个理念,它一样适用于汽车设计的教育领域,其内容可以简单引申为汽车的历史与文化.接受了以此理念为指导的完整设计教育的学生,才能具备汽车设计师最基本的素养.

完整汽车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汽车设计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可惜在国内的高校里,人们要么粗浅地以工业设计史和汽车构造理论替代了汽车历史与文化,貌似专业性很强,其实是以偏概全;要么是有意无意地忽略汽车设计与一般工业设计的差异,过于泛泛.

这导致国内学习汽车设计的理工类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老掉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汽车基本技术,更像是个工程师,而艺术类学生则是了解了几种固定模式的汽车效果图画法,强记了一番枯燥的艺术史,并按照极其市场化的方式做过几个比例模型.虽然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必需的,但如此单一和雷同的内容,好像更应该是技工培训学校学到的,而不是在追求卓越铸就梦想的大学里.


汽车设计专业少数的优秀学生往往是凭借执着的兴趣而获得了更全面的设计知识.网络的普及和汽车消费的持续升温带来的海量信息和丰富体验使中国的年轻一代得以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汽车文化,这种外部环境对设计师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但可惜的是大学并没有将这种丰富的外部信息以专业的标准进行过滤和调整,从而有效地转化为知识积累并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有限的个体努力去自己甄选获取.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们完全被强势的商业品牌宣传所左右,加上中国汽车消费在经济上极其繁荣而文化上相当幼稚的现实影响,他们借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和对汽车的基本理解,充斥着深受广告宣传灌输的盲从和伪专家们以讹传讹的偏见,这些谬误对未来的汽车设计师职业来说,都极其不利.

与这种颇具影响力的过剩信息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汽车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当前汽车教育方面所得到的苍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汽车驾驶停留在理论阶段,也理不太清楚国际知名品牌的从属关系,也说不出几个历史经典设计车型,对LeMans和PebbleBeachCon-cours更是几乎毫不知晓等而这些,却是成为一名职业汽车设计师所需最基础的东西.

设计师后期的提高与发展空间有多大,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这种泛文化基础是否深厚而非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这些对设计师职业来说真正有意义的高级的、专业的知识和体验,不恰恰应该是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给予他们的么

在西方文化中,教育educatin的词根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从汽车设计高等教育的职责来看,这种解释非常贴切.大学应该营造合适的氛围,提供足够专业和宽阔的信息渠道,引领对汽车对设计萌发出粗糙好感的学生们进入博大恢宏的汽车世界,让他们懂得欣赏汽车的美丽,了解历史上无数天才的精彩创新,并亲身体验汽车带来的快乐和刺激等让学生们的内心因了解而追求完美的自然冲动散发出来,不就是找到了设计的最根本动力么

当然,基本的设计技能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并没有忽略它的意思,反而觉得它同样应该是被加强和改善的(只不过其重要性应该排在广义的汽车文化知识之后).现在很多大学的设计技能培养过于强调灌输,而非引导推动.

例如效果图的画法,几乎同一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就都是同一种画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窠臼以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去表达自己的创意,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而只是被“要求”这么做.

对于设计流程也仅仅是教条主义式的跟随,并没有让学生把自己的实践和主动思考结合起来去探究流程中每一步骤对创意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