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

点赞:17870 浏览:804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当前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道德失范现象,其行为屡屡冲击道德底线.出现这样的状况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道德教育的苍白.学校应从加强道德底线教育入手,抓好道德根基的培育,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 键 词 :大学生;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13—02

从马加爵到,从到药家鑫,个别大学生的“惊世骇俗”之举,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而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大学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又缺失的问题,那就是应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底线教育.

一、关于道德底线

何为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是指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并作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伤及无辜,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些说的也是做人的底线.而如何做人,既是我们德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今天德育的主题.何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遵纪守法,讲诚信,尊崇科学,理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起码的要求是,对法律和学校及社会的“禁止”规范不逾越、不冒犯,不破坏.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维系.如果毫无道德规范,社会便不成其为社会;如果道德下滑超出了底线,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将因此有可能失去道德约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精英群体”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整体道德素质的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心灵,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甚至出现底线道德沦丧的现象.比如肇事逃逸、诚信缺失、缺乏感恩之心、投机取巧成风、越刮越猛的消费攀比风、不讲文明礼仪、司空见惯的逃课、玩得忘乎所以的爱情游戏、催生校园腐败的请客送礼等等.许多现象表明,大学生的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整个社会德育环境不尽如意.追逐利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出.经济领域,“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一大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政治领域出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当“孩子被轧要不要救”、“老人倒了要不要扶”这样的基本道德问题都到了需要讨论的时候,整个社会确实需要反思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给在校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无疑给学校德育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会有这样的心理:社会都不讲道德,我讲道德有什么用,讲道德吃亏,不如放弃.

(二)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教育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重学习成绩、轻道德教育不能不说是相当严重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比中学生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比大学生高”,这个现象无疑暴露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在高校里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三)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并不缺少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从幼儿园起,我们学的是雷锋,树的是标兵,奖的是模范,赞的是英雄.许多人从小就学会了一套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陋习.导致宣传口号处处有,但大学生熟视无睹,道德说教遍布媒体,可是守不住道德底线的人越来越多.德育定位普遍是“高、大、远、空”,忽视了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如正直、善良、诚实、富有同情心等.正如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所说:“在德育工作中,往往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以成人化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提得过高,脱离实际,以至流于形式,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需要,因而收效不大.”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纵观我们的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信度差.道德教育的不少理论,言之凿凿,却解释不了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这种道德教育,只会通过塑造个别理想人格显示其辉煌;其次是效度差.我们今天不少学生,愿意和积极充当“新人类”角色,替代了传统道德教育提倡的理想人格,对物不爱惜,对人不感激,还出现“反道德行为”.不能不说,缺乏道德底线教育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最后,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魅力.理想人格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成人化”的德育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给学生往往增加了大的道德压力,而且,更多地表现出防范性和束缚性,使学生逐步远离道德教育.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守卫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如果说社会时代大环境难以轻易改变,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反思我们的道德教育却大有所为空间.长期以来,我们比较忽视人类基本品质教育,往往把德育目标定得太高和太大.德育的工具性突出,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社会出现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满足什么要求,被动地适应现实的需要,由此又导致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只关注对学生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道德底线教育改变传统德育的这种缺点,把学生首先看成人,然后,从一个人本身成长的基本需要进行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应该具备体现共性的人类基本品质,这就是道德底线教育的实质.

(一)抓好道德根基的培育

过去的道德教育,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达到.过高的境界脱离了一般学生的实际,使道德教育形式化.因此,可以确立道德底线,划分道德层次,抓好道德根基的培育.比如,对学生进行怎么写作意识教育,其道德的层次性是:自我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为社会怎么写作.其中,自我怎么写作是道德底线,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怎么写作;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其道德层次性是:爱父母—爱故乡—爱国家,其中,爱父母是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爱的话,肯定是一个没有良知和情感的人,没有家庭责任感,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更不可能爱国家;关于公德教育,其道德层次性是:不妨碍别人—对别人愿意帮助—助人为乐,乃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不妨碍别人是道德底线.道德底线的确定,使我们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守住道德底线,建立在其上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所以,道德底线不是高标,而是基础;不是,而是理性.学家指出,道德底线,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生活本身,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道德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道德底线教育对他们就尤为重要,否则,就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二)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知耻是人最根本的道德防线,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深处缺失了起码的羞耻,就没有了任何可以坚守的道德底线,道德就会全面崩溃,就无所畏惧,什么坏事都敢干,并且还干得心安理得.所以,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不能做那些不该做的事.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

当前,大学生的一些冲击道德底线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耻感的缺失,比如把考试看作有本领,把见利忘义视作“聪明”,把违法乱纪看成“勇敢”,把非婚同居、傍大款视作时尚,以耻为荣,是非不辨,荣辱不分,廉耻不顾.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高校德育中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激发和保护存在于学生内心的“耻感”或“羞耻之心”,把知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知耻情感,形成知耻意识,把握知耻标准,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浇铸成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三)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站立回答问题,迟到早退要报告,下课应将垃圾带走;课前,师生间要互相问好.在校园,师生见面、学生见面要问好;在图书馆、食堂等校园公共场所要排队;学生进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言行,只有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学生的道德行为才能规范.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训练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干部、学生个体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监督和自我监督的责任.另外,为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高校老师不仅要在学业上给学生以引导,而且要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教育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学生的表率,还应该从道德底线的视角点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施加更多正面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加强正面引导,做好积极的宣传工作,对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大力表彰和鼓励,从而让行为者愉快地实施道德行为.


(四)建立相应的赏罚机制

一个社会仅有道德感化和劝诫,而缺少强制手段,社会规范就可能因此丧失威慑力量,达不到抑恶扬善的目的.所以通过规章制度和法律明确规定社会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保护什么、打击什么,使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哪些是合法的、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做了就会受到惩罚的.这样一来便有可能防止某些道德水准较为低下的人发生严重的失范行为.罗素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下,我将去偷,但对监狱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邻人的道德情况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所以高校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并采取措施,经常检查,落到实处,将道德行为作为考核大学生的一项标准,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