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的时代背景

点赞:9886 浏览:427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怎么写作时代和信息时代之后,将要步入休闲社会.现代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加、文化冲突的震荡、社会转型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育必须顺应社会文明进程.闲暇教育的提出,是客观需要与诸多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 键 词 :社会发展;教育改革;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1-0047-04

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充裕的闲暇时间.美国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预言:“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类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怎么写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经济变革浪潮之后,又将经历一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浪潮——休闲化浪潮.社会经济生活的休闲化浪潮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休闲社会.新的时代总要呼唤新的教育,新时代教育理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告别单一的“谋生”工具价值,追求“乐生”的生命价值的闲暇教育的提出,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必然要求.

一、时空变化提出的研究课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活动日趋丰富多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

社会每前进一个时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就延长一次.大约10000年前进入农耕时代的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出现的手工业,使人类的休闲时间大约提高到17%;18世纪70年代出现的机器大工业,将人类的休闲时间增加到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生产使得人们能将41%的时间用于娱乐休闲;到2015年前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从1700年前后的每周72小时工作时间,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从科技革命中赢得的闲暇时间被人类在最大程度上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休闲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是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

双休日使中小学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面对新工时制后的生活时空变化,若干学校仍处于常规教学的惯性之中,或一放了之,或变相补课,对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切实的研究和对策;社会对应为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人文内涵的宽松环境和自由发展时空,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准备;家庭对如何丰富和美化孩子的闲暇生活,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也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当前青少年的闲暇生活表现出闲暇时间增多与闲暇生活贫困的矛盾.

(一)闲暇生活的迷茫

l.闲暇计划的松散性.闲暇生活是一种非正规活动,学生在何时何地开展什么活动,无固定模式;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兴趣.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一旦失去师长的管束,生活无规律,缺少应有的紧张度和自决性,表现出闲暇计划的松散性.

2.闲暇内容的随机性.闲暇活动具有自主、自由等特点,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青少年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会科学地选择、安排闲暇生活,或沉溺于游艺室、网吧,或遇到什么学什么,表现出闲暇内容的随意性.

3.闲暇形式的单一性.闲暇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但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社会教育功能不健全,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多样性的自由发展时空,那些想在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中长智慧、长身体、长能力的青少年,只好呆在钢筋混凝土的单元房中温习功课,从而表现出闲暇形式的单一性.

4.闲暇活动的成人性.公寓式单元住宅,导致青少年在一起玩耍时间和内容的减少,和成人在一起的机会增加,青少年的闲暇生活缺少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和制造精神需要的机制,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被人理解需要不能在同伴的集体游戏中获得满足,从而失去鲜活的个性,使得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殊需要趋同化、心理发展超社会化、闲暇活动成年人化.

(二)闲暇生活的剥夺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轻松快乐时光,在一个开放、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闲暇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但是,当社会还在强调“为工作”而学习的功利目的,人们的生存、学习与生活的中心还集中在“谋生”价值取向上,在社会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学生仍不敢放下本应放下的过重课业负担,以至家长和社会都习惯于这样的认识:中小学生一旦拥有自主的闲暇时间,会“玩物丧志”,耽误学习.因此,学校通过各种困难班、特长班和补习班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管理放学后孩子的重担,家长则想方设法寻找家教.“减负”以后的孩子,依然身陷额外的课业负担之中,不能尽情地玩耍,不能真正拥有一个身心放飞的时段.他们呼喊:“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3]生活在沉重学习压力下的儿童,在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自主发展生活时,便曲折地通过童谣这种校园亚文化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痛苦,并试图借助这样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疲惫的身心得到释放,获得一种娱乐.新童谣给我们敲响了这样一个警钟:青少年因生活太单调而倍受压抑的心灵需要更多的休息和快乐,我们应当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将青少年发展理应具有的闲暇时光还给他们.

闲暇时间的增多,不仅仅意味着时间的增长,更意味着对教育的挑战.学校和社会应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青少年将“自在”的闲暇转为“自为”的闲暇,开发闲暇这一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填补学生课外求知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情趣和素质.闲暇教育,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一个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的必然课题. 二、社会转型呼唤的时代要求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处,我们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标志的社会变革,不仅冲击到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还震撼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价值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方式,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精神.

首先,时代变化在速度、幅度、强度与结构方面都呈增速状态,打破了原来平稳缓慢发展的格局.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谁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必然会被时代淘汰.这是人类在时间维度取向上的重要变化,它意味着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时代的到来.

其次,世界的多元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飘忽迷离状态,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选择性同时增强.整齐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

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转型性变革时期,人类要适应环境变化的加速,在变幻多样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的存在价值就不应仅停留和满足于传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应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怎么写作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面对人类文明的时怎么发表展方向,面对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存的教育形态能满足这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吗?

闲暇教育的时代背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闲暇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但往往表现出理性的缺乏,我们只看到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精神价值.在应试教育魔棒下,对培养什么样人问题的探讨,主要还局限于认知领域内,实践中更是如此.教学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人的多种需要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过程忽略人的丰富生命内涵,以致原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教学内容缺少情境性、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学形式讲究规范与模式,而约束了生命的个体表达;教学方法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忽视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与时代精神一致的21世纪教育,针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精神生命需求和发展可能的忽视乃至剥夺,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育价值观,即: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有丰富内涵,而不只是知识认知体;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人的发展是人的潜在可能性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现实存在的独特过程,每个学生都应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从而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

新世纪的教育价值观,必然引发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要实现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深刻转换,不但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段,而且需要有人去探索转型之路,需要对新的教育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闲暇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提出的.闲暇教育不再把教育简单视为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闲暇教育改变了以往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改变了师生学习生活环境和质量,这是反映时怎么发表展精神、充满生命活力的真正的人的教育.只有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三、课程改革激起的内在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而迎接挑战需要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

1976年6月,一个中国访问团前往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并根据见闻写出三万字的考察报告,认为美国学生“好高骛远”,教学内容“重文轻理”,课堂状态“无序失控”,结论是:“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考察中国的初等教育,他们也根据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校的见闻,认为中国学生“规矩守纪”、“勤奋刻苦”,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两份结论似乎揭示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巨大差异,中国教育是如此成功,美国教育是如此衰落.然而,当时间的车轮前行二十五年后,人们重新审视中美教育时,发觉历史给中美两国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病入膏育”的美国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份预言都错了.这是传授与建构、接受与发现、被动与主动、规范与自由、管教与尊重、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适应与超前的价值比较和结果反思.自然,中美教育确实存在导向性差异,这一差异性既是教育观念与价值追求的不同表现,也是历史沿革相积而成.中美两国教育具有不同质的教育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从方向到步骤、从观念到措施均有不同,我们无意评判中美两种教育模式本身的优劣,但中国教育确实应该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

当教育将学生幽禁于传授知识的塔中,顶礼膜拜考试状元,以获取一本文凭为学生成功标准的同时,意味着学生失去了很多根本性的东西:自然成长的过程、生命应有的灿烂、动如脱兔的思维.学生被该教育模式雕刻成一尊尊缺少情感的塑像,丢失了勃发的生命力,丢失了一个民族应有的道德感和教养.为此,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己不能完全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不是教科书的简单更替,而是要把学生视为具有完整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革新,实现全面推进人的自由、自主、和谐发展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念,与闲暇教育强调的自由、充分发展思想,在教育基本纬度——人的发展方面目的相同,使得闲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对接成为可能.其主要表现为:

新课程的学科渗透、分化与交叉,课程的小型化、动态化与弹性化,以及选修课、活动课的增加,要求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其主体性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闲暇生活中灵活多变的学习内容和呈现方式,富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目标,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新课程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儿童已有的闲暇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其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只有基于青少年闲暇生活场景,尊重青少年的经验,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课程才能为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义.

课程改革中学习内容的本土化、生活化和职业化,生成综合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研究学习和社区怎么写作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需要在闲暇的时空中实现和完成.闲暇时空为新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课程在闲暇时空中得以实施.闲暇教育与课堂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双翼,它们共同完成了人的教育.

赢得充分的闲暇时光,享受闲暇生活的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适合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我们说的提高生活质量)等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而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的发展资料而斗争,到了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人类必然“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4]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人“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的休闲时代,现代文明的内涵越来越意味着人类需要和渴求有生命价值的生活.闲暇教育在新时代创造和充分展示人性的需求中诞生,也必将会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