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点赞:6160 浏览:214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将教育引入到Sundrum(1990)提出的计算不同人群分组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分析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效应和压缩效应;并且使用OLS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不平等都呈现倒U型关系,教育对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不能因为短期的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就将持续的城乡收入差距归因于教育的增加.模型表明,即便中国未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减少,教育水平的增加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转移因素等对收入不平等产生压缩效应,最终缓解收入不平等.因此,长期而言教育水平增加不仅有利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

关 键 词 :教育;收入不平等;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12309

一、引言

无论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还是经济学家而言,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只有分析清楚教育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机制或途径,政策制定者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收入不平等.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要素边际报酬递减,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高收入者的教育回报率低于低收入者,从而教育投资的增加(教育扩展)有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和缩小收入差距.例如,Schultz考察了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认为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在10%~40%,而大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则普遍较低[1](P546).Psacharopoulos研究发现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都要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其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对中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分别为15.2%,13.4%和10.3%,私人收益率分别为19.3%,18.7%和12.8%,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2].这些研究认为,教育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教育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等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例如,李实和丁赛分析了1990—1999年我国教育投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回报率呈现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依次递增,并且城镇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农村教育收益率,教育扩展有导致城镇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3](P123).张车伟分析了教育投资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发现教育投资收益率呈现出随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者的教育回报率平均来说要比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高5.9%,教育收益率不仅随教育程度上升而增加,而且还随收入水平而升高,最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只有2.7%,而最高收入者95%的教育回报率在6.53%左右,最高收入者教育回报率是最低收入者的3倍左右,教育程度及教育回报率的关系展现出一种让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4].此外,李实和李文彬(1994)、姚先国和张海峰(2004)、赖德胜(2000)、李元春(2003)等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论,且教育投资收益率农村低于城市,呈现出收益率递增的趋势.这些研究都表明教育投资增加可能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加剧收入不平等[5](P213).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习明明,等:教育对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教育是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高梦滔和姚洋认为,如果某一种要素对于低收入人群收入的边际贡献大于中等收入人群和高等收入人群,则这种要素具有的作用就是减轻收入差距,反之则是增加收入差距[6].Knight和Sabot认为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两种效应:一是更多的教育不平等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不平等,即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二是更高的平均教育水平意味着更小的收入不平等,即压缩效应(CompressionEffect).如果压缩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则教育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反之,则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7].Katz和Murphy认为,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人不完全替代的检测定下,教育的回报率与教育的平均水平负相关,提高平均教育水平会减少低技术工人的数量的供给从而提高其工资,同时也提高了高技术工人的供给数量从而减少高技术工人的工资,结果,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下降了,收入差距也缩小了,这实际上就是压缩效应[8].

邢春冰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系数来判断教育对收入差距的贡献[9].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分位回归中的教育回报率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提高,教育就将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4],反之,如果分位回归中的教育回报率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降低,则教育将导致收入差距缩小[10].遗憾的是,这些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白雪梅将教育年限的平方项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了类似倒U关系的结论[11].赖德胜通过教育的扩展效应和压缩效应也对这种倒U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扩大,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12].邢春冰通过随机生成的数据发现,即便教育回报率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提高,当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超过35%之后,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关系[9].但是,以上文献都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使用Becker和Chiswick的人力资本模型和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来解释教育水平增加对城乡收入不平等所产生的压缩效应[13].也就是说,从短期来看,教育的结构效应占主导地位,收入差距会随着教育水平提高而进一步扩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压缩效应占主导地位,收入差距会随着教育水平提高而进一步缩小.现有的实证研究之所以很少对上述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于宏观数据研究,忽视了形成于教育之外的个人的特征因素,如工作年限、性别、年龄、身高、营养健康、生活环境、民族、婚姻状况、家庭背景、户口等.这些因素对收入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些因素的影响显然会高估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尽管可以通过固定效应来消除其中部分变量,但仍然有很多变量无法测度而且是变动的.例如,王海港等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认为差异主要源自省内各城市之间,省间差异并不明显,他们认为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城镇教育收益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14].然而,即便是以上列举的因素,在微观数据模型中也很难控制,因为有些因素不可测度,而有些因素即便可测度也没有相关数据,但这些因素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