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民族情感教育

点赞:19728 浏览:918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情感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认同后所产生的归属心理,包括对自己民族的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新疆的小学目前基本上实行“民汉合校”制,学校通过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儿童的民族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

【关 键 词 】儿童民族情感 教育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总称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诠释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①因此,我国公民都具有双重民族身份,即本民族身份和中华民族身份,在民族情感上,则包括各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47个不同的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在这种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环境中,为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尤为重要.童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儿童的中华民族情感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民族情感的内涵分析

斯大林曾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②斯大林一连提到6个“共同”,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真正内涵,其中“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应该是这一定义的核心,因为“共同文化”是产生“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而“共同心理素质”是形成“共同文化”的保障.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共同心理素质”理解为同一民族人群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族群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即“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作为一种群体水平上的社会认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对民族认同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Phinney③认为,民族认同不仅包含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积极态度(如自豪感),还包括参加自己民族的文化实践和活动(即民族行为),并提出了“三阶段发展模式”:缺乏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和完成阶段.Kim④通过研究提出了“民族认同五阶段序列发展模型”:民族意识阶段、主流民族认同阶段、觉醒阶段、重新定位阶段和统合阶段.我国学者秦向荣和佐斌认为,民族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知悉和接纳的态度.近来他们对这一概念又做了扩充,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识和感情依附.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对于儿童的“民族认同感”也进行了研究,如Rutland·A⑥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民族认同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随着个体的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比较肤浅,只把自己看成是民族的一成员,而成年人伴随着高级社会情感的出现,对民族认同感的体验更加深刻和丰富.

由此可知,学界对“民族情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认知”和“族群情感归属”这两方面基础之上来研究的,这和斯大林对“民族”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民族情感是民族成员在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情感归属感.中华民族情感就是我国56个不同的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身份归属的认知、在感情和价值观上的心理归属及行为上积极接受和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使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民的中华民族情感是其稳固的心理基础和根基.

二、新疆儿童民族情感教育策略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小学教育是培养儿童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1992年之前,新疆的小学基本上是以单一民族儿童为主,1992年之后,小学逐渐实行“民汉合校”制,目前,除个别学校外,基本都是合校制了.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校园里,可通过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及建设多元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培养各民族儿童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

(一)双语教育:培养儿童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民族情感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定位,即个体在族群中寻求并获得一种心理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的获得,首先体现在民族语言的认同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多民族或种族的国家,都是首先通过对语言的认同来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而这种语言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双语教育”来进行.如美国的主流语言是英语,早在1568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双语教育,为保障双语教育能够健康发展,1968年颁布了《双语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愿望,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新加坡也是一个由多移民和多种族组成的国家,政府将英语确定为国家的行政语言,并于1966年开始推行双语教育政策,规定在民族语学校,学生要以民族语作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英语学校,学生则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以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⑦以此来推动学校对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感教育.新加坡青少年通过接受双语教育,克服了语言障碍,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了解,从而使各种族之间能和睦相处.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非常重视民族地区小学的双语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语语文课和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新疆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84)3号文件的几点意见》中指出,“从1985年起,民族中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2007年,自治区成立了“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双语教学;2009 年,双语教育在自治区全面推开;自2010年起,所有民族小学在一年级全面开设汉语课.⑧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中对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材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双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教材编写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这一“课程标准”为新疆中小学校如何开展双语教育指明了方向,儿童通过在学校接受双语教育,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使用汉语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共同的民族归属感将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为建设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儿童民族情感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双语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