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位观的嬗变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

点赞:16930 浏览:719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以什么为本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涉及职业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高职向什么方向发展.“二战”后至今,教育本位观发生了几次变化,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发展到素质本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是以素质本位为主导,在此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应当是技术应用能力导向下的全面素质取向.

关 键 词 :教育本位 职业教育 素质本位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57-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作为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教育的本位问题.“二战”后,教育本位观经历了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与教育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把握这些本位观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厘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教育本位观的嬗变

二战以来,教育本位观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嬗变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知识本位观(“二战”后至70年代);(2)能力本位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3)人格本位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4)素质本位阶段(世纪之交至今).{1}

“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人们希望迅速恢复经济,于是要求教育承担起赋予人一定知识和技能的责任,教育被赋予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恰恰迎合了这样的需求,其培养的人才在当时市场上供不应求.{2}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恢复经济,对教育的理解,即有知识就是有能力.因此,培养有知识的劳动力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即以知识为本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变得更高,人们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实践中的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被人们所逐渐认同.能力本位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岗位能力本位,以毕业就能上岗为目标;二是强调关键能力,可迁移能力,以胜任职业群为目标.{2}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能力本位也存在局限性,能力是受思想品质及人格制约的,思想正确、人格高尚,则能力越强,对社会贡献越大;思想错误、人格卑劣,则能力越强,对社会危险越大.针对“能力本位”的缺陷,“人格就是力量”被认同,以人格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开始出现.在我国,它是自古以来本位传统在当代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在积极反思当前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及核心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但人格本位与以往的各种教育本位观一样,仍然是单一的本位观.对于简单事物,单一的本位观也许是适应的,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单一的本位观就表现出局限性.在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分化为主的知识量倍增发展为以综合素质为主的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这一全球化变革趋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近20年来,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改革,已产生了不少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素质教育的概念也不断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文件与法律条款中,上升到了政策与法律的层面.因而,以综合性的素质为本位的教育观越来越为社会与教育界普遍认同.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到素质本位,是人们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阶段,对教育核心问题不断深入地认识历程.不难看出,这个历程遵循着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人、从单一到综合的认识轨迹,一直把教育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落实到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上来.素质本位的综合性特征,反映了素质本位是知识本位、技术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继承与发展,它不排斥知识、技术、能力与人格,也不排斥信仰(当然不是宗教或消极的信仰,而是积极向上的信仰),而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全面发展.而且,根据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强调某种教育本位,也有其相对的合理性.这种教育本位观的发展对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

不同历史环境下的教育本位观直接影响着当时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那么,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应遵循怎样的教育本位与目标取向呢?我们认为:

1.要十分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取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我国制造业蓬勃兴起而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作为劳动力大国,我们需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多年来,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精英形态严重忽视了学生能力与技术的培养,学生高分低能,知识性人才与技能性人才比例倒挂,出现了教育目标与经济建设严重脱节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契机.因此,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3}其中核心观念是强调“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本位观的嬗变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技术应用能力是不能直接从书本中来的,它只能从工作实践中来;它在知识系统上不是来自学科体系的要求,而是来自工作过程的要求;它在培养方法上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2006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又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4}所谓工学结合,就要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结合.结合的有效方法可以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就是要导向工作过程中技术技能要点的学习与训练,任务驱动就是要驱动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这些模式或方法都是从工作过程中获取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方式.因而从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分析归纳出职业技术技能要点,进而掌握这些技术技能要点且能实际操作,还要掌握与这些技术技能要点相联系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这种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改革措施完全是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构与层次的要求.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应时代之所需,急形势之所急,切实把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做足,这无疑是当前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

2.要最终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导向下的全面素质取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对人才的要求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高素质,二是技能型.按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强调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都是十分必须的.但按照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些措施显然是不够的.从教育的本位观来看,这些措施强化的还只是以技术为本位的教育导向.尽管技术素质也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素质,但毕竟不是全面素质.强化技术本位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绝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要求.它反映的只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取向,绝不是高等性和教育性的全部取向.因而我们在克服一种倾向的时候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另一些倾向.

时下,人们往往容易以就业率为职业教育的简单目标.其实就业问题更根本的是一个岗位问题,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整体上主要的并不是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问题看成是教育的问题或责任而忽视了社会的问题或责任.只以就业率为简单目标,就会忽视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忽视就业质量、发展后劲、转岗能力及社会适应的广泛性等问题.从教育的规律来看,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似乎更符合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人们往往以为市场与企业最需要的只是能“提锅上灶”的技术技能.其实企业是分层次的,他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层次.“职场”用人有一种“冰山理论”.该观点把人的个体素质比喻为浮在海洋中的冰山,把显现在水面以上的部分看成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沉在水面以下的更大的部分看成是人的综合素质与人格.一些“急功近利”的小企业用人成本低,只看重显现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强调技术技能素质,要求员工能“提锅上灶”即可.而很多高层次的大企业讲人力资源的全面素质、发展后劲及资源的储备,因而看重沉在水面以下的更大的冰山底部,即人的综合素质与人格.认为技术技能素质固然重要但可以自己培养,而全面素质与发展后劲是更为难得的.

人们往往以为当前倡导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是国外引进的新东西.其实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上、甚至全面否认教育的“十年浩劫”时期也有过以重点工程、核心机械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种模式之所以后来被否定,就是因为它否定了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把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学徒式培训.学物理的只学“三机一泵”,不要求掌握基本的力学、电学、热力学知识,不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因而遭受了历史的遗弃,成为职业教育的深刻教训.所以我们现在倡导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时,千万不要简单地回到过去的水平上.而是要特别注意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化改革与创新,切实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单一的职业培训的关系,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升上述教学模式的教育层次.

如此看来,我们在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导向的同时,还要在培养目标上正确处理技术应用能力主线与提高全面素质的关系、技术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形成专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技术操作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关系、行业针对性与知识宽口径的关系;在就业目标上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等等.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在经历了初始阶段后,现在已进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十分强调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阶段的教学改革工作.同时眼光还要向前看,还要面向更成熟的全面素质教育阶段,即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导的综合素质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特别强调综合素质或全面素质的培养,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导向下的全面素质取向.在教育的本位观上,由技术本位回到以素质为本位的教育观上来.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成果,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D047)]

注释:

{1}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2}匡瑛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章汛.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章汛,杨敬华,李之群,龚谦.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7)

3.章汛.关于教育本位观的深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9)

4.章汛.高职学生的行为表现、素质特征及教育导向.经济师,2011(6)


5.李之群.素质教育再探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作者简介:黄静宜,长江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之群,长江职业学院科研处,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心理健康研究 湖北武汉 43007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