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事教育地位和作用的

点赞:12968 浏览:563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时事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很多讨论.关于时事教育,尽管有一些权威的说法,如时事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的必修课;时事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时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活的国情教育,等等.但是,真正到实践中,大家的认识、理解、执行还有不少偏差.这说明,我们对时事教育的认识尽管在不断深化,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缺少一些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当前时事教育面临的几个迫切问题入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问题一:时事教育是不是一个

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

这个问题关系到时事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在实践中,时事教育是否要独立地进行,成为一门课程,从认识和实践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认为时事教育本身是没有体系的,且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不易把握,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延伸和补充,相互融合,教育教学则比较容易.反之,如果要专门开展时事课教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必须具备,而且还要解决好教师的学科专业依托问题.显然,这三方面都是时事教育的难点.

关于时事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的看法是,第一,时事教育既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也可以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相结合、融合.其实,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早就有把时事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安排,人们争论较多的主要是它的课程体系难以构建,教材难以稳定,知识点的变动性较大、难以确定,教师的学科背景不清晰,好像谁都可以上这门课,等等.我想,如果从课程规定性来说,时事教育可以归结为通识课.它可以从几个方面确立课程: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设置课程,如分配差距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等.二是以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内容确定课程,如中国能源结构是富煤缺油少气,如果认识煤的作用,怎样运用科技用好煤;再如以“中国碗要装中国粮”为主题设置课程等.三是重要节日、重要纪念日、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都可以时事为切入点设计课程.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时事教育作为一门课具有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其他课程的开设要求,应该允许试验、允许探索.

第二,时事教育有大纲、体系.说时事教育没有大纲,我是不赞成的.时事教育是有大纲的,这个大纲就是精神.时事教育是有理论(体系)、有依据、有任务的.这个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依据,就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个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可以说,把握好精神,就是把握好时事教育的导向.

第三,如何解决师资“一桶水”问题.现代信息技术让世界紧紧连在一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事件,从而引发教师的“一桶水”危机,在时事教育中,教师的优势弱化了.时事教育中,教师能不能有“一桶水”?如果有的话,这“一桶水”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这新“一桶水”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选择正确信息的能力;二是教师在社会经验和理论学习素养方面积累的优势.这个问题,我们将在讨论教师主导作用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实事求是讲,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中,让教师凭自身之力,深刻把握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是不现实的.把精神作为时事教育的大纲,说起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如果没有长期的研究和思考,教师要把精神弄清弄懂,进而宣讲好,面临极大困难.

说了这么多理由,也说了这么多困难,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当前,着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教学大纲问题.这件事须由部门来做.教育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每学期前制定时事教育纲要,及时发到学校,供教师依循使用,各地可结合自己实际,补充当地的形势变化材料.二是解决教材问题.从全国层面来讲,主要依托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时事》作为主体教材,配之以编写各地改革发展情况材料,形成和地方合作编写教材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格局.鉴于时事教育的变动性、突发性,不断编写新教材应该是一种常态,这给教材编写带来难处,体现出时事教材的特殊性.编写时事教材,政治性、政策性、宣传口径等方面要求很高,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指导.三是要解决教师对形势的认知问题.时事教育的实质是舆论引导,而舆论引导是极其复杂的高难度动作.时事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对形势发展变化认识的深度.这就要求不但提供学生使用的教材,更要提供教师学习使用的教学参考,满足教师“一桶水”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时事教育的根本性、基础性的大问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全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落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问题二:时事教育与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关系

时事政治既独立于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又与教材密切相联.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教材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弥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相对滞后性.两者的关系,实质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

第一,分工不同.现有高中思想政治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重点反映的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比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把它称之为“静态教材”.它所解决的是认识的系统性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时事教育可以称之为“动态教材”,所谓动态,一方面用鲜活的实践论证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解决“静态教材”相对滞后、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完美的形式应该是静态教材与动态教材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有突破,必须解决如何用好“动态教材”的问题.

第二,相互促进.时事教育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政治课要教得生动,有说服力,就要和鲜活的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回答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帮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去正确认识形势、认识社会现象、认识世界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离开了时事的理论是苍白的、无力的,政治课中的理论观点,如果不和当前火热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显示不出它的生命力,也不会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起相反的作用. 第三,目标一致.时事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目的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都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时事教育更加开放、更强调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认知,更多地着眼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检验时事教学的效果,也更应侧重于认识分析能力的提高.具体说要构筑三个桥梁: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学习和考试的桥梁.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早就有一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较快地发展壮大.相反,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和衰落.这三个桥梁的着眼点都在于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问题三:时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和拓展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事教育的主体功能,时事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又决定了时事教育应该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时事教育的多功能属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时事教育的认识,最大限度发挥时事教育的重要作用.简要说,时事教育有“1+4”个功能.“1”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是时事教育认识、了解社会功能,学习新知识功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功能,孕育创新意识、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功能.

目前有这样一个误区,片面地把时事教育理解为仅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略了时事教育的其他功能,不利于我们对时事教育内涵认识的深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事教育的主体功能.时事教育是生动活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是时事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认识、了解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功能.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人的身体功能.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活动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般而言,人们了解社会有两个渠道:一是亲身体验;二是通过各种媒介来了解外部世界.青少年社会阅历少,更多地靠媒介来了解社会,开启时事教育的“窗口”,给学生更多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是时事教育不可缺少的功能.

第三,学习新知识的功能.人类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必然要以一定的存量知识为基础.当今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扑面而来,新发现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时事教育的内涵.历史地看,人类的文明程度与人的活动半径成正比.客观上必然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主观上必然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增加了认识客观现实的难度.结合形势发展变化普及新知识,是时事教育的新任务.

第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功能.时事教育内容具有天然的综合性.在新的历史时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各方面知识的融合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和新的发现,往往都产生在边缘学科上.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治、科技、历史、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时事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学好时事,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应自觉地把这个意识贯穿到日常时事教育之中.

第五,孕育创新意识、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的功能.时事教育中,“新”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认识新事物、了解新观念、把握新思想、培育创新意识是时事教育的内在要求.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成功智力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而认识新事物、了解新观念、把握新思想、培育创新意识是时事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新形势下的时事教育,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教育.

将这五个功能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贯穿这五个功能的主线是素质教育.这五个方面事关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时事教育的各种功能,将有助于不断深化、丰富和拓展时事教育的内涵,增添这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问题四:时事教育如何坚持教师的

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其他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时事教育也有一个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时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这项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重在运用所学观点、立场和方法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评判教学效果也不是简单地考应知应会,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落脚点放到对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上.要解决这样深层次的问题,要借助教师自我认知,与学生讨论与思考,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坚持渐进性与持之以恒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时事教育的教学目的.

从教师角度分析,时事教学有三个难点:

一是时事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项工作,没有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就不能正确解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能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展好时事教育,要求教师先把精神学好学懂;持之以恒地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掌握时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经常了解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面对海量信息,教师如何选择、如何分析和解读.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变化快是教师备讲时事课的一个大困难.形势教育中有一种悖论:信息越多,大家越觉得缺少信息.现实中,总量供给多,有效供给少仍是制约时事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情况下,如何收集、选择正确有用的资料,如何科学地解读社会热点难点,都是全新的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要坚持以主流媒体信息为主渠道,重点把的精神吃透,按照的口径、要求开展教学;二要处理好“深阅读”与“浅阅读”的辩证关系.时事教育的使命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难度不仅在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掌握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以后怎么办,寻找事件背后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对某一事件进行梳理和思考,力争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深度上比学生更胜一筹.

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把握好时事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教师在开展时事教育时,一方面要了解时代的变化,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别是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今天,我们的学生面临两个时期:青春期和社会转型期.青春期表现出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阶段特征,转型期则表现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动特点.一如亨廷顿所说“现代性导致稳定,现代化导致不稳定”.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期的不期而遇,通俗地说,是“青春期撞上转型期”.学校教育力量和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为时事教育增添了新挑战.

从教育部门来说,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把握形势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从教师自身来说,关键是掌握时事教育的规律性.我的体会是,开展好时事教育应从“利益认同、情感认同、理念认同”入手,最终实现对党的“执政认同”,这是时事教育追求的新境界.

“利益认同”是出发点,利益讲通了,一通百通.艺术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代表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方是上乘之作.“情感认同”是润滑剂,感情近了,心才能贴得紧.既要讲社会现象中的“理”,也要讲其中的“大情大爱”,带着感情去做时事教育,容易打动人心,事半功倍.“理念认同”是根基,利益、情感通了,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成为自觉.“执政认同”是落脚点.通过时事教育,让学生从内心里认同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执政认同”来源于“利益认同、情感认同、“理念认同”.这三个认同做到了,党的执政就有了坚实的基石.几个认同的实质,就是时事教育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