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经典不同路径

点赞:4945 浏览:188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大师的功力可遇不可求,但海外前辈的成功经验着实值得当前的中国动画和动画人好好借鉴

不可否认,中国动画当前相比美日等动画强国,差距巨大.面对经典,似乎无从追赶,但并不意味着先行者的成功无迹可寻.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五部成功的动画电影,试图从“风格”“创意”“技术”“品牌”等动画电影的各方面切入,为当前的中国动画提供一点线索.

《狮子王》(The Lion King)

经典风格的巅峰

迪士尼是在动画领域出现的首个全球知名品牌.自1937年推出首部动画电影长片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以来,迪士尼总共推出了50余部动画电影,也形成了特有的内容体系,即所谓的迪士尼经典动画.1994年的《狮子王》堪称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

迪士尼经典动画风格源自其观众定位,即以儿童和家庭观众为核心的全年龄层娱乐电影.《狮子王》体现出了其传统,例如细致精密的画风以及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本片也大量沿用了当时迪士尼动画电影惯于采用的音乐剧形式,其中汉斯·季默( Hans Zimmer)的原声配乐和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谱写的插曲都成为了传唱一时的名作.

此外,《狮子王》在创作方面也体现出了好莱坞的娴熟技巧,通过对其他经典文本的融合实现了自身的品位提升——影片的故事依托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名作《哈姆雷特》,并搭配以雄浑的非洲背景.《狮子王》在故事、设定等方面也受到了日本知名动画电影《森林大帝》的影响.通过对多元素材的融合,《狮子王》实现了一定的超越,其不乏悲剧感的经典气质,以及作品的深度与气势均非同时期迪士尼其他作品可比.


《狮子王》无疑是一部经典作品,即便是将近20年后,影片的3D重制版2011年在北美同样取得了近1亿美元的收入,这也是经典电影3D重制版截至目前在北美取得的最好成绩.另一方面,《狮子王》的登峰造极也标志着迪士尼的既有风格走到极致.此后在皮克斯和梦工厂动画等主打电脑三维动画的新生力量的紧逼下,迪士尼经典动画渐趋式微,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再无力作推出,《狮子王》的高峰地位由此也更为明显.

关于《狮子王》其实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直接管理该项目的制片部门负责人卡赞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居功至伟,但《狮子王》的空前成功却影响了他与当时的公司掌舵人迈克尔·艾斯纳( Michael Eisner)的关系,最终卡赞伯格出走并与斯皮尔·伯格和大卫·格芬(Did Geffen)合作发起了梦工厂,日后成为迪士尼和皮克斯在动画领域的死敌.

《玩具总动员》(Toy Story)

创意管理的神话

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可说是一部划时代的动画片——该片是电脑三维动画在市场上的突破之作,开启了皮克斯动画的骄人传奇.

时至今日,三维动画已是动画电影主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其产业前景依然很不明朗,皮克斯的元老约翰·拉斯特当时就是因为支持电脑动画失利而被迪士尼扫地出门.皮克斯工作室的前身其实是卢卡斯影业(Lucailm)的数码影像部门,当时的老板乔治·卢卡斯( Gee Lucas)也不看好电脑动画的前景,因此其在离婚面临财务困难时顺手以500万美元的将这支团队转让给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乔布斯起初对皮克斯的规划也是想将其打造成一家专业领域的硬件提供商.皮克斯在电脑动画方面的积累主要还是得益于其灵魂人物卡特穆尔(Ed Catmull)的坚持,正是他带领着拉斯特等一帮当时的失意者顶住了“改行”的压力,并通过广告和短片不断积累经验——要知道三维动画短片的制作当时非但不能赚钱,还使皮克斯长期陷于亏损——直到1994年迪士尼投资《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公司终于等来了机会.

相比传统动画,电脑三维动画的耗费更大,一部电影的制作往往需要两年的时间,所需人员从最初的少数骨干到后期,需要动员数百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相比技术优势,皮克斯相比同行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其创意管理的完整体系.

例如在创意制作的流程中,皮克斯特别重视“社区”(munity)的概念,强调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彼此开放以及无障碍的沟通.就具体的项目管理方式而言,皮克斯也不同于目前好莱坞比较流行的行政管理与创作管理并行的双层管理体系,其更倾向于简单管理流程,把整个行政管理部分从制作沟通管道中全部去掉,以给予导演等创意人员更多创作安全感.

《玩具总动员》是皮克斯模式的首次试水,该片最终一炮打响,并成功开启了皮克斯的神话——迄今为止公司制作的12部动画电影北美票房全部过亿.2006年初,迪士尼以74亿美元的高价写下这家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动画工作室.

《怪物史莱克》(Shrek)

反其道而行之的经典品牌

在完成了《蚁哥正传》(Antz)和《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两部动画电影后,梦工厂的动画部门与老搭档PDI(Pacific Data Images)合并,独立的梦工厂动画( DreamWorks Animation)正式成立.自成立之日起,迪士尼和皮克斯就是梦工厂动画的死敌,不过严格来说,当时后者还不具有真正挑战前者的实力,直到2001年横空出世的《怪物史莱克》.

《怪物史莱克》的成功,说到底还是与梦工厂死敌迪士尼密不可分.该片策划的成功之处在于针对迪士尼根深蒂固的既定模式,反其道而行之.正是因为迪士尼模式多年来在各国观众中的深厚基础,《怪物史莱克》的这一招成功奏效,尤其是那些多年被迪士尼“洗脑”的观众,对该片这样有针对性的恶搞自然趋之若鹜.《怪物史莱克》在北美尤其受欢迎,该系列的第二部至今仍保持当地的动画电影卖座纪录,这说明其也吸引了动画电影基本观众群以外的很多成年观众.

同样经典不同路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怪物史莱克》的巨大成功也源自品牌化的营销,尤其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多媒体平台的互动.《怪物史莱克》的主要形象最初是通过儿童小说实现了早期的受众积累,而在通过系列电影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之后,这一品牌形象又通过图书、游戏进行了更广泛的媒体互动.几乎在现有的所有平台上,《怪物史莱克》都有相关的内容产品,甚至是相对传统的剧场领域——《怪物史莱克》的音乐剧2008年在百老汇首演后一路飘红.这种全面铺开的策划有效扩大了产品通路,增加了品牌厚度,并弥补了音像市场下滑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怪物史莱克》之后,梦工厂动画一跃成为皮克斯的主要竞争对手.虽然梦工厂后来不断有《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驯龙记》(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和《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 )等成功作品推出,但时至今日,公司最大的招牌和主要资本还是这套《怪物史莱克》.

《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

技术先行者

相比上面几部如雷贯耳的动画电影,本片要默默无闻得多,票房和口碑均无法与上述豪门大作比肩.不过《极地特快》仍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动画作品,其意义在于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突破——在其之前,试水3D的电影均遭遇市场惨败,该片是第一部获得市场积极反响的3D电影.此外,《极地特快》也是动态捕捉技术的早期突破者之一.相比日后以同样招数取得空前成功的《阿凡达》(Avatar),该片在这方面的尝试早了足足6年.

《极地特快》的导演是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Robert Zemeckis),虽然也曾执导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等成功的真人电影,但赞米基斯的热情显然更多还是在新技术上,其职业生涯早期的代表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就是好莱坞首部取得极大成功的真人动画电影.从《极地特快》开始,动画和真人电影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

3D与动态捕捉技术的结合代表了动画与真人电影在技术上的渗透与融合趋势.赞米基斯可谓是此中好手,其后来的《极地特快》《贝奥武夫》( Beowulf)和《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等片也都可视为是延续这一思路的产品.虽然这些影片因为过于追求技术效果、忽视了传统内容而屡遭失败,赞米基斯本人目前也暂时回到了真人电影领域,但其为动画乃至整个电影业的贡献不可埋没.可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动态捕捉技术其实是由赞米基斯和《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导演彼德·杰克逊(Peter Jackson)共同最初推动的——要是没有《极地特快》的率先尝试,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阿凡达》《丁丁历险记》等一系列3D作品.

《千与千寻》(Sprited Away)

东方动画登堂入室

动画电影鲜有能在电影艺术领域登堂入室者.在好莱坞之外,能获得全球影响的动画作品也不多见.能够在这两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的,当今似乎只有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

宫崎骏很早就继承了手冢治虫的日本动画业精神领袖的地位.而在日本之外,其内容品牌的铸成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最终是通过《千与千寻》实现了量变到质变.凭借此片,宫崎骏在国际上获得了堪比沃尔特·迪士尼的隆誉,柏林电影节破天荒地将金熊奖授予了一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也众望所归地摘得了一直为所美国动画所垄断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奖.

宫崎骏通过《千与千寻》登堂入室并非偶然,这部作品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成功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并由此创造出了充分的对话空间.影片的故事与《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表现、细节又充满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韵味,二者的融合是如此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应该说宫崎骏作品的模式与迪士尼经典动画风格一直有颇多共同之处,但其在很多领域成功做到了青出于蓝.例如在保持作品主打儿童、家庭观众这一基本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宫崎骏作品能够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题材和主题,因而能取得更深刻的人文深度,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之前推出的作品《幽灵公主》就是一部罕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动画片,此外他也能制作出《红猪》这样异常个人化的作品.但无论题材为何,宫崎骏的作品始终处于其统一风格区间内,这也保证了其能赢得主流市场的认可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