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经典艺术

点赞:2775 浏览:78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大众文化构筑的文化环境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历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同时也从传统的封闭型社会转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型社会.虽然中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转型中的深刻变化已经极大限度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市场经济、高新技术和全球化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改变中国社会的三个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而且引发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大转型.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快速扩张,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表现,它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大众文化的全面扩张,实际上构成了当代美育的基本环境.我们探讨当代大学生美育策略,必须针对这个基本环境展开思路.

大众文化不等于普通大众的文化,也不同于广义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大众传播技术全社会普及的产物.认识大众文化,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它的商业特性和技术特性.传统的文化形式,可大致分为民间流行文化、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知识文化三类.民间流行文化,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自发的产生的生活文化;国家政治文化是由国家政权体制主导并为维护该政权怎么写作的文化;社会知识文化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通过相对独立的学术体制在前两者之间起沟通、转化作用的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这三种文化形式都是在非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生存于社会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传统文化不仅因为受到它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内在制约而具有内在整体性,而且还保持着普遍稳定性.尽管三种传统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但是又在基础上和终极上恪守统一的价值准则.正是这全社会遵守的基本和终极价值准则,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和变化幅度.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对上述三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挪用、改造的结果.大众文化使用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但是不再按照一个全社会统一的内在价值准则进行文化生产,而是按照市场需要、技术化地生产文化商品.准确讲,正是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技术对大众文化生产的前提控制,大众文化将文化生产转化成了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要的商品生产.作为文化消费商品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接受有如下主要特征:(1)大众文化生产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因为以赢利为目的,大众文化生产就不得不以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为目的.因此,商业运行机制不仅决定了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途径,而且也实质性地决定了大众文化的产品内容和文化品质.(2)大众传播技术不仅极大限度地扩大了大众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速度,而且实质性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文化,是人手的原创性文化,它们的产品不仅与创作者个人生存具有内在联系,而且保持着它本身的品质的独特性.大众文化是机械的复制性文化,它的文化产品不仅是单一作品的无限复制,而且其原作本身也不具有原创性,是对其他作品模仿拼贴的产物.(3)大众传播技术也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接受方式,如电影电视,它以机械规定的时长和视角传播统一的影像及配音,即以机械强制性方式灌输文化信息.尽管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大众文化产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但是,大众传播的机械强制性仍然决定性地向受众灌输统一的感受模式和相应的反应模式.大众传播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复制着我们生存世界的影像,同时也就以前所未有的模式统一和预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反应.

大众文化产品的内在属性,相应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化.大众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它一方面为大众提供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的想像性满足,另一方面又刺激大众产生更多的,而且是只能通过大众文化产品想像性的满足的.因此,在大众文化产品中,充满了感官享受、情感娱乐和梦想意象.(2)形象化.大众文化并不拒绝传统文化和严肃文化元素,但是,它将一切文化元素都平面化为形象,并剥掉它们原有的意义和情感深度.相对于传统文化和严肃文化的深度意蕴表现,大众文化产品可概括为形象娱乐和形象游戏.(3)戏拟性.大众文化产品使用单纯游戏化和虚拟化的手法表现历史和现实,它既不真实地梦幻化现实,又不负责地游戏历史.一方面,凭借高速发展的声像技术,大众文化产品营造着一个高度逼真的幻像世界;另一方面,它的游戏操作又瓦解了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内涵.(4)拼贴性.大众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无界限的文化产品,它自由拼贴各种世界文化元素.大众文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全球化的产物,但它是任意的拼贴,而不是以有机整合形成了自己的“全球”身份.(5)时尚性.大众文化产品不是以具有历史关连的时代性,而是以非历史的时尚性来标志的.“时尚”,在大众文化环境中,就是出于商业利润原则,为了刺激和满足大众消费而求新、求异,求奇.因为追逐时尚性发展,大众文化以持续不断的繁华潮流取代了历史积累.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作为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渗透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排除大众文化来谈大学生文化生活,相反,我们必须承认,从形式到内容,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都是大众文化的――至少是“大众文化”化的.考察大众文化构筑的新文化环境,无疑要充分认识到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生活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概括讲,大众文化的的全面渗透,极大限度丰富和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并且也有得培养大学生自由开放的文化心理.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不展开论述.本文的主题是要探讨大众文化渗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意识的主要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应采取什么美育策略.归纳起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主要负面影响有如下几方面:

消费文化观.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原则向大学生灌输一种消费文化观.大众文化将文化产品变成了满足文化消费的商品.正是作为文化消费品,在大众文化产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性、暴力、梦想、内容.这些内容既满足又刺激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所谓“消费文化观”,就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单纯满足感官享受、消遣娱乐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当代大学生中,这种消费文化观日益流行.这不仅推动了大学生的生活享乐意识的扩展,而且滋生了拒斥文化的精神内含、形而上层次的倾向.实质上,消费文化观是商品的物化意识在文化活动中的体现,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必然产生深刻的文化危机.

感性反叛观.大众文化向大学生推销自由和反叛观念.但是,由于消费主义的前提制约,它并不能将自由的追求和反叛的表达引向精神的深度和现实的深度,它只是鼓舞无条件的感性冲动的渲泄,并借以形成一种反叛的姿态.通过对感性冲动的极度张扬,大众文化极大限度地扩展了文化的非理性因素,并抑制了文化的理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张扬反叛,但是它又总是将反叛的姿态定型为一个又一个流星式的大众文化明星偶像,将广大受众的反叛纳入对这些偶像的持续不断的模仿中.过度张扬感性冲动和明星偶像崇拜,延迟了大学生的理性文化心理成熟,同时也会在大学生中形成非理性的文化迷恋,甚至产生文化无政府主义思潮.

机械艺术观.大众文化将艺术生产方式从个性化的、原创性的创作转化为机械拼贴和复制的工业化制作.艺术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不仅消除了艺术品的原创性和惟一性,也使之丧失内在深度和有机整体性.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给予大学生一种机械艺术观,使他们放弃艺术原创观念,迷恋高科技(尤其是电子技术)对现有艺术元素的复制、拼贴、变形和综合,以此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作为艺术的人自我身心全力投入的原创性活动.大众文化倡导的机械艺术观却促使大学生放弃身心投入,在电子虚拟空间让电脑代替自己的心和手“创作艺术”.无疑,这对艺术的未来发展是极不利的.

游戏人生观.大众文化向大学生传达游戏人生观.因为以利润追求为基本动机,大众文化生产不得不采取价值悬置的文化立场.所谓价值悬置,是指大众文化生产并不建立在一个确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基础上,而是以市场需要的导向随机确定和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指向.由于价值悬置,大众文化的道德形象通常是似是而非的.比如,一部反暴力的影片却可能展现为鼓吹暴力的影片.大众文化的游戏人生观,正是以这种价值悬置的文化立场为基础的.因为价值悬置不仅取消价值判断,而且也将从根本上瓦解人生理想和信念,使人们只能单纯感性化或化面对人生世界,采取一种游戏人生观.大众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取消了真实与幻象的界限、只有感觉没有意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游戏人生”被渲染为惟一“可取”的人生观.

时尚生活观.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不仅一般性地鼓动受众追逐满足和感官享乐,而且制造时运动,鼓动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奉行时尚生活观.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紧密地联系着日常生活消费品的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用品和生活行为都被大众文化制造的时尚趣味浸染和形象包装.大众文化通过蓄意制造的明星偶像的周期性地潮流替换来制造和推行生活时尚,从而将受众的日常生活演变为超需要地追逐和模仿明星化的生活时尚的运动.时尚生活观在大学生中的流行,不仅会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模式化的求新和攀比冲动,而且会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漂浮茫然感,甚至产生随波逐流的颓废意识.

三、经典艺术的美育意义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大众传播广泛普及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文化.它一方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极大限度地丰富和活跃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持.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原则和大众文化自身生产模式的前提制约,大众文化在满足民众感性娱乐和情绪表达(渲泄)的同时,却难以为民众提供有深度的心灵教养和精神价值.准确讲,大众文化只是大众传播时代市场经济运动的自然产物,它单向地顺应时代趋向,满足文化消费需要,而不能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建设提供深刻而超越的资源.正是针对于大众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文化生活中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我们应当重新发掘经典艺术在大众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美育的特殊意义.

大众文化与经典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有机整体观.相对于大众文化产品的单薄、流变的存在形态,经典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含和深刻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艺术品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正如一个生命体一样,不仅外观上要呈现出多样统一的形式,而且在内容上要包含着丰富协调的意蕴,而且,它的形式和意蕴要内在地统一起来,互为表里.有机整体的原则,就是生命活动的原则,赋予艺术品最高程度的生命感,是经典艺术的核心理想,它是艺术家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揭示矛盾、展开矛盾,解决矛盾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晶.在当代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的生存和发展随时都要面临分裂(碎片化)意识的挑战,因此特别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有机整体观.

连续稳定观.经典艺术建立的是一个具有内在深度的,因而具有超越意义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以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生动而真实地表现着深刻而普遍的人生意味.我们说经典艺术是不朽的,这种不朽性,一方面来自于经典艺术品的形式在艺术史的漫长发展中具有相对持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来自于通过它特有的形式向后来人表现着超越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意蕴.经典艺术之所以能够抗拒时间的腐蚀而永生,就在于它具有内在的超越性.换言之,经典艺术因为葆有人间世界深刻而持久的意蕴而获得永恒.以经典艺术对大学生作审美教育的题材,会有利于帮助他们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建立起连续稳定的世界观.

自然合理观.经典艺术的创造,一方面要求高度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要求高度的自由发挥,是自然与法则、自由与限制高度统一的创造活动.一个经典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感受,是遵守了法则而又不受限制的感受,或者说是法则被提炼升华到了自然的境界的感受.对于一个经典艺术家,艺术法则不是外在的强制物,而是他创造艺术品的内在要求和自然表现.一个经典艺术品的完美和不朽价值,必须要体现为这种艺术的自然的合理性:它是合理的,但同时又是自然的.在当代社会生活是高度技术化和秩序化的生活,大学生要面临的一个基本心理课题就是要协调个性与共性、自由与限制、自然与法则诸矛盾关系,以完成心理的自然合理化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经典艺术教育,对此具有重要意义.

人生艺术观.经典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在人类社会中,艺术可以产生多重作用,可利用艺术为宗教、政治、教育、商业、娱乐和医药怎么写作.艺术的多重作用,为艺术争取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发展.但是,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最深刻的作用是开拓、提炼人生境界,丰富人生内涵.经典艺术之所以是为人生的艺术,就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当时有限的艺术功能,深入到人生世界的深刻处,提炼人生境界,丰富人生内涵.为人生的艺术,也就是从根本上进行人生教育的艺术,它引导人们切身体验和领悟人生的内在价值和可能,领悟自我与世界的本原统一,从而获得人生定位.在大众文化将艺术普遍消费化的时代,用经典艺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重建人生艺术观,是非常必要的.

天人合一观.作为一种人生教育,美育最终要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个内在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检测定的,它是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真实地建立起来的,既是感性直观的,又是形而上的.经典艺术从创造到欣赏,都要求人的全身心投入,艺术品的意象世界必然包含了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感性和理性的参与,这就构成了“世界中必有我,我必在世界中”,即我与世界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艺术不具有的,因为它首先排斥了人手或人的身体的感性介入,也就使人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失去了感性基础.另外,经典艺术追求完美和谐的理想,实质上是以艺术的方式追求人与世界的和谐和完美统一.

综合上述探讨,我们主张以倡导经典艺术教育为在大众文化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美育的一个基本策略.但是,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还须要作两点说明:第一,这个倡导经典艺术教育,并不完全否定大众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相反,我们应当采取合理引导,使这些积极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第二,“经典艺术”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艺术史概念,在这个概念范围内,各种艺术品的形式、内容也是差异很大,相当复杂的.因此,在我们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经典艺术教育时,也要对具体艺术作品作分析、甄别,不能笼统使用,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