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成长

点赞:32649 浏览:1540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发现,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家庭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衍生出了孩子们的种种陋习,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只讲究吃穿,乱花钱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却苦于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教育、引导他们.因为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大人都围着他转.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他们.而新世纪新一代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反映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不能再停留在备课、上课等方面.正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及时启动了经典诵读活动.正如雨果所说的那样:“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以名著为伴,以经典为伴,行走在教书与读书之间,我如沐春风.

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成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我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现在是各种传播媒体并存的时代,读书却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即便如此,以前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也只限于自己所学的那点历史和文学知识,觉得国学经典是让人顶礼膜拜的,从没想过有一天国学经典可以走进我们的校园.自从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国学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对孩子人格教育的缺憾.读这样的经典会使一个人受用终生.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行经典诵读活动,不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读,小学生要读,大学生也要读.从幼儿园开始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得到了培养和改善.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或饮食,或坐者,长者先,幼者后等这些看似小事,不被大人重视的一些规矩,应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和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育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


初中生虽然已有了很强的自立意识,但他们的判断力仍然是有限的,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领域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中诸如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打架、抽烟、早恋、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在孩子们制造的各种事端中疲于奔命,充当“消防员”的角色.

自学校开展诵读活动以来,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读经典,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变化,有些学生记忆力明显增强,有的学生变得明白事理了,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通过这些变化,使我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领悟更深刻.让孩子读经典就相当于孔子、老子这些大教育家帮助我们教育孩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经典将伴随孩子的成长,它的精华会沁入孩子的内心,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中华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而我自身也通过从对国学的不甚了解到慢慢地领悟到它的精髓.在这一过程中,感悟颇深,它的博大精深,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既让我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方面有了更多的依据和材料,也让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作为母亲的我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好了准备.

读国学经典,学生们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让我们一起与圣贤为伍,读圣贤书,在感受国学的无限魅力的同时,师生一起进步.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卢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