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小经典化

点赞:5111 浏览:17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历经十年而不衰.本文从现代经典作品的特点入手,分析该系列小说的时代性、创新性、思想性和受欢迎性,探讨其成为小说中经典作品的可能性.

关 键 词 :经典化时代性创新性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七部,描写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七年的学习生活及冒险故事,自1997年面世,每部都荣登当年畅销书榜首,在全球掀起了《哈利波特》狂潮.

《哈利波特》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一系列争议,学者们就“《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哈利波特》与英国哥特小说传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型初探”和“走出荒诞的现实――比较分析哈克芬和哈利波特的自由选择”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对该系列小说的归类,学术界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评论家们质疑它的文学性、持久性,但相关论文却较少.陈俐、古燕京从后现代文学角度加以阐述,探索了该系列小说成为经典的可能性.2007年世界上最大的《哈利波特》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主题为“从英雄到传奇”.1500余名各国与会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辩,从女权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甚至遗传学等方面解读该系列小说.

本文从经典作品的特点入手,挖掘《哈利波特》成为经典作品的各种特性,为文学作品的雅俗认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探讨通俗文学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经典的标准

李勇对小说经典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说经典化的标准:其一,作品本身必须具有较高价值,也即必须具有时代感、有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并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能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其二,必须受广大读者欢迎,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后,具有独创性,能达到历史上已有的典范的水准,并可作为传之后世的典范.三点同时具备方可能成为经典作品.

吴晓东认为现代小说经典一方面是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通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界最该阅读的小说,另一方面则是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保持了对小说形式可能性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综上观点,笔者认为,现代经典小说应具备时代性、创新性、思想性和受欢迎性.

二《哈利波特》经典化特点

1.时代性

该作品的反恐性反映了其时代性,这使它超脱于其它通俗小说之上.2001年“911”事件拉开了全球性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全球各地的恐怖分子层出不穷并陆续在全球各地制造恐怖事件:2004年马德里火车爆炸案夺走了近两百人生命,2005年八百余人在伦敦爆炸袭击中或死或伤,巴勒斯坦、阿富汗及以色列等地也频发人弹袭击事件.最为可怕的是,恐怖分子以手无寸铁、缺乏防备的平民为攻击目标,恐怖袭击可能随时、随地发生.

一些地区的平民生活在未知的将来中,不知道下一秒能否幸运地躲过死亡袭击.人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陌生人,甚至是陌生女人.罗琳的小说恰恰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相似的世界.伏地魔及他所带领的食死徒们四处攻击,不听从他们指挥的巫师和手无寸铁的麻瓜都不能幸免.巫师们生活得胆战心惊,不敢相信任何陌生人,甚至连最亲密的朋友都有可能因被施夺魄咒而不能信赖.大家互相猜忌,互相提防,提到伏地魔即神色大变,不敢直呼其名,统称他为“神秘人”或“不能说的人”.无辜的人们接连丧生,公众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时,救世主哈利应运而生,他使伏地魔消失,带给了魔法界十年的和平生活.之后,他粉碎了伏地魔数次卷土重来的企图,并在朋友们及凤凰社的帮助下,奋起反抗,勇敢面对,最终战胜了伏地魔.应该说,哈利的成长经历就是反恐的战斗历程.救世主哈利这个角色也暗暗地与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愿望相似,即出现某个神奇人物,结束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和平,这也是其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哈利波特》中作者不满这世界的不公平,所以哈利并不像灰姑娘一样,被欺负了还乖乖受气并且天真以为会有英雄来解救他,在他成了巫师有能力复仇时他尽其所能的恶整那些欺负他的人.同时她也不满现实人们的歧视弱者行为,所以哈利身边的朋友都是些少数者,那些在巫师世界总是被欺凌的少数者.哈利并不歧视他们,他乐於和他们交往甚於那些自认是纯正巫师的人们.

2.创新性

(1)魔法世界完整齐全:创新性首先表现在罗琳女士构建的完整魔法世界.在该系列小说中,罗琳虚构了前所未有的魔法世界.它很完整:有政府,负责各类公共事务,有学校,对具有巫师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有监狱,摄魂怪们看守着违反巫师法的囚徒们,有酒吧,出售各种巫师的酒水饮料,有市场,巫师们可在对角巷购写各种魔法用具,有银行,巫师们可把金币或贵重物品存到最安全的精灵银行,甚至还有流通货币、咒语等.从政治到经济,从学习到生活,从工作到娱乐,无一遗漏.结构如此完整、功能如此齐全的魔法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是首次出现.

它与现实世界有相似之处,却更为有趣、生动.他们生活中的物品被赋予了生命:照片上的人物会动,跳蛙巧克力真的能跳,镜子会尖叫着提醒你注意仪表等.更让人艳羡的是,他们实现了人类的梦想:能让断了的手臂重新长出,能看到去世的亲人朋友并与之交流,能进入到他人大脑中分享记忆,能在瞬间幻影移形于千里之外,不用翅膀就能在空中飞翔等.罗琳构造了一个人人都想去体验的充满魅力的魔法世界,她不遗余力的叙述补充使得这个世界真实可信.

(2)巫师形象的全新构造:创新性其次表现在对人物,更确切地说,对巫师的塑造上.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甚至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许多巫师形象: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三个做出预言的巫婆,果戈里的《圣诞节前夜》中骑着扫帚的巫婆,《绿野仙踪》里的坏巫婆等.他们大多作为配角及反派出现,总在天黑后利用魔法危害无辜善良的百姓并以此为乐,或用名利诱惑天真、善良的人们以获取他们的灵魂,是面目狰狞的扁平人物.

罗琳的故事中的巫师却与他们明显不同.巫师是主人公,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这些聪明的巫师嘲笑自以为是的不懂得去“看”的人类,轻蔑地把不会魔法的普通人称为“麻瓜”.罗琳甚至替巫师们小小地复了一下仇:故事中,麻瓜出身的巫师受人排挤、轻视,正如现实世界中巫师们受到的待遇一样.巫师不再是作为“人类”的陪衬或敌人,而是作为隐士,与人类保持适当的距离,作为救世者,默默尽力保护他们称之为“麻瓜”们的世界.巫师形象完全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模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3.思想性

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是可以不断重读的作品,且认为经典作品永远包含着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元素,有信仰,有理想,有爱,有痛苦和牺牲,有和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深切联系.《哈利波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生命、对善恶、对勇气,罗琳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者们不难意识到作者宣扬的品质,如勇气、拼博、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等.罗琳并没有试着对读者进行冗长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1)对生命的态度: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罗琳女士通过怀着必死决心的哈利告诉人们,能活着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有无数的明天可以展望,有希望向你招手,生命是如此可贵.但是当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更多人性命时,十七岁的哈利又是多么义无反顾,“不要告别,也不要解释,他已经拿定了主意.”这主意就是把自己送到伏地魔面前让伏地魔杀死自己,“因为,有时候你必须考虑比自身安全更多的东西!有时候你必须考虑更伟大的利益!”这份就义的从容连邓不利多都自愧不如.这也使哈利这个人物形象得到升华,他对伏地魔的仇恨不再仅仅是因为伏地魔杀死了他的父母使他成为孤儿的私人恩怨,而是因为伏地魔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威胁,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救世主”.

(2)对善恶的态度:该小说也是一部斗争小说,以哈利为核心的邓不利多军和以伏地魔为首的食死徒们构成了正邪两大阵营,他们为保卫世界和平还是统治全世界而展开争斗.从书中的许多人物身上,人们都可看到他们对邪恶力量的坚决反抗:在霍格伍茨学校,纳威如何带领着邓不利多军在食死徒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中英勇对抗,凤凰社成员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与食死徒们展开激烈的殊死较量,哈利一次次勇敢地独自面对伏地魔,并粉碎他的阴谋.他们从未想过妥协或是投降,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的是对善一如既往的坚持与追求.

4.受欢迎性

该系列小说给读者、文学界、甚至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据资料统计,1997年,J.K.罗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这本第一版不过五百本的小说掀起了全球性的狂潮.它被翻译为六十多种文字,全球的销售量一路飚升过亿.2001年据此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获得了空前成功,人们盛赞它挽救了911事件后的美国经济.2006年前六集《哈利波特》被翻译成六十三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5亿本.2007年该作品在全球发行量接近3亿册,前两集改编的电影票房收入分别超过了两亿美元,市场价值达50多亿美元.


同时,各种相关产品应运而生,由书到电影,到游戏,到开设的主题公园,《哈利波特》无疑已形成了产业链,成为史上最成功的流行文化和商业品牌之一.在多方市场的合力经营下,这个戴着黑边眼镜的小男孩形象几乎覆盖了全世界所有的文化消费领域,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读者们热烈地追捧《哈利波特》,许多青少年甚至学会了阅读.文学界也掀起了魔幻小说狂潮,在各大书店,魔幻小说作为主流小说摆在了书架上.

三总结

文学中的“雅”、“俗”之分历来就有,但界限却不明显,且会发生转变,被认为“俗”的小说随着时间推移,会被认定为“雅小说”.任何小说的经典化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现在该系列小说问世不过十余年,因此现在要做出结论,断定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成为经典还为时尚早.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这部作品中的优秀之处,否认它经典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