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2007年第4期

点赞:14860 浏览:674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什么是经典每个人心中大概者隋不同的标准.所以下面介绍的也只是我所理解的经典表现之一:用最简单的形式说出最重要的事.

《小蓝与小黄》

原书名: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作者:(美)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文图

初版日期:1959

推荐阅读:3岁及以上

乍看这本童书,你甚至会觉得,这不是一本童书,而是一本抽象派画册或者其它什么的.因为在画面上你看到的仅仅是些或方或圆的色块在滚来滚去.看见一位读者在网上这样惊呼:“怎么连个正经的人脸都没有?这算什么故事书?”

别急.先来说说这本有趣的书的诞生过程.1959年的天,本书作者李欧李奥尼带着5岁的孙子和3岁的孙女从曼哈顿坐郊区火车去康涅狄格.两个小孩一路打打闹闹,一刻不停.于是李欧 李奥尼就顺手拿过一本《生活》杂志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他把杂志上的广告那一页撕成蓝色、和绿色的圆圆方方的碎片,铺到膝盖的公文包上,即兴讲起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

用杂志广告页随手撕成的故事,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说起来,这故事也真挺简单的:

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变成了绿.绿回到小蓝家,小蓝的爸爸妈妈不承认这是它们的孩子.绿回到小黄家,小黄的爸爸妈妈妈也认不出来.于是绿很伤心,流下了蓝色和的眼泪.没想到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了小蓝,黄眼泪集拢到起变成了小黄.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家,爸爸妈妈过来拥抱,也变成了绿.于是它们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有人说它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就像图画书中的“绿”,它是两颗心走得很近很近时彼此交融而产生,近得似乎只有让眼泪才能让它们分开(又一绝妙而简单的比喻).又有人说,这个故事在说怎样找到自己.在变成绿之前,小蓝与小黄对自己的认识还只是抽象的.在变化之后,它们更确认了原来的自己,真正的自己.而由绿变蓝、由绿变黄的过程又可以看作是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还有人说等

其写,真正的经典有无数种解读方法.它就像生活本身,包括了许多.

《米菲在海边》

原书名:Nijntje aan zee

作者:(荷兰)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文图

初版日期:1963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童趣出版,译2002年1月初版1刷

推荐阅读:2-6岁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只可爱的兔子,它的脸永远是正面看着你,它的嘴永远只是一个叉,它及周围事物的颜色永远只有黄、红、蓝、黑、白和绿这六种.

它的名字叫米菲.

而《米菲在海边》这本书公认是所有发行过的米菲系列中最简单而又最经典的一本,被认为是一本“单纯化到了极限”的图画书.

故事本身就非常非常简单:兔爸爸带着米菲去海边玩,它们堆沙丘、踏浪花,玩够了就回家了.瞧,说起来只需要一句话.

而它的表现方式同样遵循着这种“极简主意风格”.兔爸爸拉米菲去海边,文字上说了“兔爸爸”,画面上却看不见它,只是从背面看到了坐在车里的米菲;它们到了海边的帐篷,没有人物,只画了一个大帐篷:兔爸爸让米菲堆沙丘,又没有人物,只画了一把锹和水桶等作家彭懿在其著作《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这样介绍说:“除去为了理解故事而不得不留下的画面之外,布鲁纳把该省略的都省略掉了.”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作者的答案是这是一本给特别小的孩子看的书,甚至你可以把它作为孩子阅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在父母用文字告诉他们某些信息的时候,孩子们一边接受着来自父母的声音,一边自己观察着画面中的故事,一边自己进行着这种视觉与听觉的互相补充.这就是阅读.这也是只有真正的经典才能达到的阅读.

另外补充句,当人们都很好奇为什么米菲的嘴巴永远只是个叉时,作者的答案是:“我小时候直以为兔子的嘴巴是个叉.”

经典阅读2007年第4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不,大卫》

原书名:No,Did!

作者:(美)大卫香农(Did Shannon),文圈

初版日期:1998

推荐阅读:5岁以上

这本书的灵感源自于作者的童年往事:他五岁时画了一本图画书,画的全都是妈妈不允许的事情,每一幅画上都写上了“No”和“Did”,他当时只会拼写这两个单词.而在差不多40年后,当作者试着回忆自己气势汹汹的童年,流出笔尖的却是另外一种形貌与样式.而贯穿始终的,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书名:No,Did!

乍看上去,这大概是一本让大人感觉不太舒服的书.套用Amazon网站上书评人的说法“以大人的视角看,大卫画得确实令人不快,他长着土豆脑袋,野性未驯的眼睛,咧着凶巴巴的尖牙,脸上还挂着邪狂的微笑等”岂止不太舒服,也许还想敬而远之,就怕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也成了这样.

但这本书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许仅仅是因为书中大卫那“不拘格”的样子实在很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认同:大卫偷偷摸摸地想去掏糖罐:大卫身污泥地回家大卫在浴缸里打水仗等对此,妈妈的所有回答都是“No,Did!”

能想象得到,大卫的妈妈是多么家教严厉,而大卫一面在调皮捣蛋时一面应该也有不少压力.果然,在大卫打碎花瓶之后,一想到随之而来的可能会发生的可怕的惩罚,大卫在小圆凳上哭了.意外的是,妈妈在此时却改往日,温柔地给了他一个拥抱,并且告诉大卫:“Yes,I loveyou”

大卫终于在众多No之后得到了一个Yes.一时之间,整个故事就这样突然峰回路转地温情起来.那个依然看不到脸的妈妈,此时应该也变得无限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