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点赞:6756 浏览:222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学是传播和普及经典文学教育的重要阶段.《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四大名著的经典篇章多年来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还有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作品中的片段为中学生接触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打开了一扇窗.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媒体不断涌现,为经典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多元化的存在样式,主要表现为经典文学的影视传播.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2010年前后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影视改编.这次改编比起上世纪十年代的第一轮改编更体现出了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影响.毋庸讳言,在新媒体时代的语态环境下,经典文学的生存现状遭受巨大争议,人们认为新媒体纯粹是在消费经典文学,消解了经典文学的崇高性和严肃性,误导了人们对经典文学原貌的理解,使之成为市场经济作用下的一个获利工具.其实不然,随着网络文学和新媒体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时间沉淀和文化与市场的优胜劣汰,经典文学在新媒体传播中呈现出一些良性发展的新态势:一方面,原创网络文学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提升,媒介影响力也日渐扩大,不断打造出网络时代的文学“新经典”;另一方面,经典文学的传播突破了以往的“形变”的旧有模式,即直接将其改编为影视剧,完成艺术形态上的转换,也突破了将经典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直接发布为一种网络视频资源的简单传播模式,而进入一种“传神”阶段——将经典文学中的文化精髓、古典气韵和艺术魅力渗透到网络文学和影视剧的创作血脉中,不论是新媒体的创作主体的层次、作品的艺术水准,还是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经典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典文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首先,广受欢迎的优秀新媒体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学特质和深厚的经典文化底蕴.这突出表现在古典诗词的运用和古典典籍名段的引用上,这些如果运用得当将是极好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甄嬛传》中有个重头戏:华妃仗着皇帝的宠爱,发难于甄嬛和安陵容,明知安陵容受风寒,还硬逼其为陛下献唱佳曲助兴.即使安陵容勉为其难唱罢,华妃仍旧不依不饶.此时甄嬛出于姐妹情谊仗义相助,抚琴吟诵了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番吟诵既为安陵容和自己化解了危机,也赢得了皇上的好感.作为中学课本里的重点篇目,中学语文老师和中学生对这首词都烂熟于心,普通观众也觉得亲切可感.

适当地运用古典诗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氛围,表达人生感悟.例如《甄嬛传》中为了渲染甄嬛与果亲王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在两人久别重逢之时,甄嬛用“人比黄花瘦”来形容自己的现状.众所周知,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用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所流露出的淡淡哀怨愁绪无疑为甄嬛与果亲王日后跌宕坎坷的情感历程埋下了伏笔.全剧还多次引用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一诗中的“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它了)来结构起甄嬛、雍正和果亲王之间复杂情感关系的纽带,同时也揭示出剧中每一个女人的命运——在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保留原有气节跟本质成了一种奢望.同时原诗中的意境与剧中所透露出的世事无常的悲怆感和荒凉感相得益彰,表达得独特而典雅.


除了引用诗词以外,流潋紫还借用了《左传》《史记》等古典典籍的名段来铺陈剧情、感怀历史.剧中年羹尧依仗军功卓著,飞扬跋扈,日益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正当皇上在犹豫该如何处置年羹尧而为难之际,甄嬛引用了《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既符合皇上的心意,又顺应历史形势的变化,着实为皇上排忧解难.《左传》《史记》中记载着丰富的史料知识,以史为鉴,可以从中挖掘具有现实意义的养分,补充生活中缺失的智慧.

其次,创作态度严肃、制作精良的古装剧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民族历史和古典文化的“美”.

《甄嬛传》在服饰方面,根据人物设定的性格、身份、场所以及主演的形象气质量身写作,随着剧情的发展服饰也随之变化,既符合影像本身的需求,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诉求.《甄嬛传》主演孙俪在剧中一共换了28套不同的衣服,造型从“小清新”到“轩妃装”,将服饰之美发挥到极致.在礼仪方面,演员经过严格的宫廷礼仪训练,一招一式皆有出处,使观众在享受一场场婉约得体的清宫礼仪盛宴的同时,领略着古典文化的醇厚味道.尤其值得探讨的是《甄嬛传》的语言艺术特点,它在遣词用句、语气语态、话语风格方面与《红楼梦》有些相似,与当前电视剧所追求的通俗、简洁、口语化的风格有较大差异,以至于被网友戏谑演化成“甄嬛体”,成为一个具有娱乐性的流行符号.其实客观地说,在当前充斥荧屏的那些动辄穿越、粗制滥造、语言鄙俗的古装剧面前,《甄嬛传》自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文化态度和古典腔调.

因此,电视不仅是视听享受的工具,如果能换个思维,引导得当,运用得法,还可以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学.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引用电视里面的片段,一来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二来传达正确的媒介使用的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电视不只是纯粹的娱乐工具,还可从中挖掘对自己学习和身心有益的东西,提升媒介素养.

再次,新媒体艺术的繁荣反过来也促进了经典文学的传播,使二者产生一种“双赢”的良性互动.

经典文学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时间的洗礼,读者的数量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随着书本的发行量累计增加,其价值意义和思想内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按照一般的理解,网络小说的归宿就是在互联网上流通、盛行,但是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作品,它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甄嬛传》的热播,掀起了一股古诗词热,一些古诗词的书籍再次成为热销书.《甄嬛传》在气质上流露出《红楼梦》的影子,观众在看了《甄嬛传》后,重读红楼的意愿被激发.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激发了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对传承文化遗产和加强文化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成为一种社会必然,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他们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语文教育者不必悲观地将网络文学、电视剧等新兴媒体艺术视为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天敌,而应该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既保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通达心态,又坚持传播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信念,探索经典文学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的新魅力,并开掘其对语文教学所蕴藏的正面能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