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与“学习型组织”理

点赞:13382 浏览:576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南岸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73-02

摘 要 :学习型组织理论必需中国化、本地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需求.儒家经典中有多处论“学”文本,准确释读这些文本背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确有其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儒家经典中与此有关的文本作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 :儒家经典;学习型组织;教育理论;弟子规

当今之世,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已经覆盖到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新阶段,需要我们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可谓势在必然.对于我们党和政府来说,就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或者学习型组织的问题.作为从事身处高校学生公寓的学生干部和指导老师,笔者认为,这里的“学习”,既非以往解决学历问题的学习,也非号召大家看点书,做点演讲那种运动式学习.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外来观念必需本地化,本地化不仅包含对这一概念进行信达雅的翻译之事,更要进行基于中华文化的脉络的深入而创造性的解读与对话.毕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文化资源,是提升我们民族自信心得永恒宝库.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历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为例,其中就有颇多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相关思想的萌芽.这些观点,对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好地本土化、中国化,必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型组织理论兴起之前,有关学习的理论多为有关个人学习的一些思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官制度,这些制度之下的文职岗位的从业者比其他行业更注重理论学习,尤其是在东方华夏文化圈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国社会,儒家经典《论语》等风靡了社会各阶层,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根据笔者初步统计,儒家典籍之代表性丛书《十三经注疏》的经文中至少有36处提到“学”字,在清代学者段玉裁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注》中,是这样分析“学”字的:

学,觉悟也.

学,觉,叠韵.《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记》又曰:“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曰:“学字乃教,言教人乃益己之学半;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

儒家经典与“学习型组织”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管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揣摩段玉裁的意思,大致而言,学习就是觉悟,作为教师,是通过教学手段使别人明白,懂得;作为学生,是通过理论学习使自己明白.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学,也是教,类似于物理学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者乃是以自己所了解之物交给学生,使得薪火得以相传,这是使他人觉悟;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使自己在老师亦即是学者的引导下得闻真理,这是使自己觉悟.应该说,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这个“学”字的两方面的意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学习不是被动的单方面的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辩证运动的产物.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与中文学习相近的词有learn,有study,其中比较切合汉语中“学”字的双重意蕴的词应该是study.在英语中,learn的本义是脚印,即路,走别人走过的路即是学习,在英语中多是指通过他人的讲授或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表示处于初级阶段或带有模仿性的学习活动,强调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也可表示学习的结果,即学到,学会.而study,指的多为较为高深的、周密的研究,多指专心钻研而获得知识,有探讨和研究的意思,侧重学习过程.在英语中,学生(student)一词的即与study有着同源关系,可见作为学生的学习,在西方更多地倾向于study而不是learn.

就学习型组织理论而言,该理论命名虽然是learning anization,但是从中西方文化中有关“学习”的已有实践和相关语词所透露出的信息看,这种学习型组织所包含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只满足于理论继承的单向度的简单学习,而是创造性的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组织进步的学习,这种学习是study,这种学习是有机互动的,授受合一,教学相长的学习;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有效,值得提倡的学习.

回到儒家经典中来,我们会发现,儒家经典对“学习”有多方面的有益论述.“学非而博等杀”,儒家经典并非一味要求君子心气和平事理通达,也有一些横眉怒目刚勇杀伐之举.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个人精进,共建愿景,这些环节是相互有机结合的,如果不以组织目标为总体方向的个人方向,则是对团队目标有所偏离甚至有害的,对这种妨碍集体目标实现的害群之马,在儒家看来则应该绳之以法.当然,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对员工个人在工作之余的个体学习,是完全不必干涉过多,但是在工作期间,员工利用上班时间做的事情,即便是学习,但是如果与组织目标无关,也是应该加以控制的.

“学学半”,古人讲的这个概念,在现代的教育学著作中往往被归纳为教学相长的理论来源.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强调员工们的深刻对话和研讨,在和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和他人同时获得收益,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双赢学习.

原始儒家经典并没有“女子并非无才便是德”的直接论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学习权有所保留.传统文化讲究的“学也,禄在其中”,现代女子要获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就应该首先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只有通过学习,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获得经济独立,才能有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乃至其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学女事乃共衣服”,古人对女性所学,有职业方面的一些要求,这是对女性有针对性的要求,“共(供)衣服”一说固然在现代来看,范围偏小,但我们不能以其历史局限性而否定传统儒家经典中对女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肯定.

儒家经典关于学习型组织还有很多有益的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如:“学于古训乃有获”、“学不厌智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不躐等也”、“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仲尼曰: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学之弗能弗指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而优则仕”、“学者亦必以规矩”、“学扰龙于豢龙氏”、“学焉而后臣之”、“学有辑熙于光明”、“学在四夷”、“学而不思则罔”、“学而知之者次之也”、“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学则不固”、“学者亦必至于”、“学者有四失”.目前学术界对儒家经典中的这些学习型组织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相信仔细梳理这些文本和相关管理学意蕴,必将对中国化的组织学习型理论流派的崛起有着显著的催生之功.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能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演练从而继承历代文化遗产,正如《弟子规》所言:“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把一个组织看做和人一样,有其独特生命周期的有机组织,那么很显然,该组织如果要取得长足发展,也必须得不断努力学习.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把每一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每一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领导班子.”因此,这一理论在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微观的某个具体单位都有运用.

面对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随时保持夕惕若厉的自我警醒,不能随时保持自强不息的自我激励,不能保持保和太和以利贞的追求,那么我们将很快落伍而被历史抛弃,穷而不思变,不思变则不能通,不通则不能久,长期如此,则亡党亡国,为期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