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状物走向写意的经典技法转换

点赞:5030 浏览:15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其走过了一个从状物到写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从笔墨到技法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其章法、材料、风格、主题也相继产生变化,这表明中国画经历了一个推陈出新以及自身完善的过程.

【关 键 词 】中国画 写意性 墨法

一、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从原始艺术来看,艺术起源于劳动,历经了彩陶时代和青铜时代,于轩辕时代出现了“仓颉造字,史皇作画”.到了商周就有了壁画,周代设官执掌绘事.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主要学派各自阐述美学新主张:孔子重视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老子主张虚无主义、神秘主义色彩的审美观念;庄子主张艺术活动应当随心所欲,最大限度地适应身心自由.受以上艺术思潮的影响,战国绘画艺术在自由争鸣中得到发展.当时的宋国有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图众史”,即专职画家,这就是以后各朝代院体画派的萌芽.

汉代大力提倡绘画艺术在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东汉中期以后,少数上层人物也开始参与美术活动,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丰富而生动的现实内容,这表明那个时期绘画已经被广泛使用.两汉晚期我国已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制度的国家,当时绘画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在语言不通的状况下,绘画成为了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魏晋时期确立了士族制度特权.在士族制度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文学家、艺术家.这一时期美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佛教、儒学、玄学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展现出一片艺术繁荣景象.

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唐代逐渐走向成熟,人物绘画方面尤为显著且获得重大发展.唐代的贞观之治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文化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名手如林,是继唐代长安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

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的改朝换代并没有造成艺术传承的中断,清初的绘画中心仍在江南.到清代中期,绘画中心变成了两个:北京与扬州.

进入19世纪后,随着扬州经济地位的衰落,在江南一带比较富庶的城市中又出现了以黄易为代表的讲求“以书法金石入画”的金石书画家.近代画家的高峰期以“三任”(任熊、任薰、任颐)为代表,此时工笔线描技法理论知识已经很普遍了,如“人物十八描”的灵活运用都给重彩人物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写意画的概念

写意实质上就是利用简练的绘画笔法对景物的一种描绘方式.写意画使用的材质多是生宣,纵笔一挥,墨彩扬起.与工笔画相比较,写意画更能突出体现笔下景物所具有的神韵,也更能直抒胸臆.写意画在笔墨运用方面要求粗放、简练,绘画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中国画从状物到写意的转变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其墨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是中国画从状物到写意的一个重要表现.

墨本身所具有的韵味与节奏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艺术趣味,如素净、沉厚、丰富、滋润等,还可以将物象所具有的形体与质感、情趣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墨的原则要求在变化中追求整体的统一性.这里所指的“变化”包含各类墨色的对比以及墨色本身具备的肌理感、韵律感、丰富感.因此在用墨方面一般有两种描绘的倾向:或是在对比中追求整体的统一;或是在整体统一里追求变化.前者追求的特色是丰富多彩、亮丽鲜明,后者则保持整体和谐、不乏单调.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指墨等几种墨法.

(一)破墨法

破墨法在墨法中最常用,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达到与众不同的绘画效果.若选取的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即便使用相同的水分与墨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性质的墨水使用,会因纸的质地不同艺术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墨法的掌握不单单是理论性的了解,更需要绘画的实践和个人绘画经验的长期积累.

(二)积墨法

积墨法多是用在山水画中.积墨实质是指运用各种不同的墨色和笔触,通过相互之间不断的交错重叠,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绘画效果,能够表达浑然质朴、厚实有力和丰富多彩的情感.积墨要求一定要在前一层的绘画晾干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复叠,而笔触的相叠兼具形式感和物象性.积墨时,相对于渴笔而言,湿笔更难运笔,湿笔易臃肿,不易达到淋漓的艺术效果;而渴笔易疏松灵秀,有败笔易补救,也要注意防止松散.最常用湿渴混积的技法以追求浑、秀并呈之效果.在人物画中,运用这种笔法主要是描绘毛发、具有粗质特点的物件或衣物、皮肤上的皱纹以及表现某些对比技艺和特殊的气氛效果等.

中国画状物走向写意的经典技法转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绘画艺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宿墨法

宿墨通过偏热的室温效果使所研的墨胶与墨发酵分离.画家偶然中发现变质的墨可能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宿墨因胶发酵、墨粒游离后沉淀,在宣纸上时凝时化,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像鲜墨的墨色那么具有光泽,却有乌黑、浓郁的特点,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奇特趣味,使宿墨法独具风格,历代画家青睐之至.

(四)泼墨法

泼墨法是将多量且不均匀的墨水随笔挥泼在宣纸上的一种作画方法.这种挥泼所形成的笔痕和水痕的艺术效果,具有自然感和艺术力度.无需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多的是偶然性与随意性的发挥,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一种灵性产物,往往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泼墨法常和大写意联系,往往适用于那些追求情趣、感觉和在造型上要求不是很严格的一些题材与物象当中.泼墨法的发挥可以用在绘画衣衫褴褛或宽松无型的人物上,也可以是舞动中的简笔型人物,或各类天气,如风、雨、雪中的人物.

(五)指墨法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绘画的一种特殊的墨法表现技艺.唐代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直到清代的高其佩才形成真正的指墨法.他继承前人的经验并把其加以完善,进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墨技法.指画是用手指、指尖,甚至掌部作画,一般把手部的凹凸与皮肤作为贮墨水的容器.墨水沿手指流向指尖,用指甲与指尖肉作画.指甲的长度有一定的标准,一般0.5厘米就足够了,太长易使痕迹过于单薄.指甲与肉同时接触纸易产生厚重的艺术效果.可分别运用五个手指,也可连续运用,或是二、三指合用,甚至各关节与手掌配合用.用小碟子盛上墨水蘸取更为方便,边蘸墨水边运指绘画.指画用纸多采用煮硾笺、豆浆纸或选用熟宣、渗化度型纸等.

(六)胶墨法

胶墨法是指利用参胶之墨运笔作画的一种技法.参胶可先在墨中掺和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边掺和边作画.以上就是在墨法上发生的变化.

除了在墨法上的一些变革之外,中国画用笔用线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写意画的用笔更加从容、奔放.写意人物画“不以形似,而以气胜;不以技胜,而以格胜”有着热烈奔放、如火如荼的磅礴之气.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张扬直率,还是笔墨境界的酣畅淋漓,都充满强烈的艺术个性,给人以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视觉冲击.写意画用墨用笔从容舒展、豪放自由、浑厚华滋、变化多端,可谓“尽兴时,似夹雷霆万钧之力;落墨处,常具惊心动魄之奇”.

四、写意画的特点

写意画是运用粗放且简练的笔墨,描绘出对象的形与神,进而表达作者心中的意境和情感.相传唐代时期,唐玄宗命令当时的大画家李思训与吴道子同在大同殿中描绘嘉陵江的山水美景.李思训比较善于运用工笔重彩,他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将这幅壁画完成;吴道子则在一天内就把3万余里的嘉陵山水呈现在了大同殿之中.如此速度的绘画,使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可以想象运笔是比较粗放和简练的.这说明当时的绘画已经区别了工笔和写意.宋代的苏轼主张“不求形似”,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主观情感,其作品《枯木图》中仅有一枯树、一顽石,石后露出一两支竹子,树下几根细草.此画抒发了他仕途不顺、心中苦闷的情感,得到了外界极高的评价,说其画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后,大盛笔法更为简练、造型更加生动的写意画.这样,写意画与工笔画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大派系,在画坛上争相辉映、各有千秋,代代相传.

结语

中国画作为传统的主体艺术之一,继往开来,历久弥新,它所包含的价值不仅在于皴、擦、点、染一类的笔墨技法,更在于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其自身具有的时代性也是当代文化的必然产物.相信今后通过不断地吐故纳新、精益求精,中国画必定会更加完善,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