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

点赞:5258 浏览:135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陈壮(1990-),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体操.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大学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显着的转变.由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书籍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2010届-2012届毕业生从实际就业率、意向就业率、期望薪金,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应当为体育艺术系各专项的学生拓宽市场,能够使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一化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各专业的学生拓宽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 键 词 :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对策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2010-2012届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

结果与分析

1.2010-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119人:男生43人,女生76人;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122人:男生49人,女生73人.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3.171%,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0820%,2012届实际就业率为18.440%.

2010-2012届毕业生的意向就业形式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工作方向的确定,2011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社区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毕业生主要看好的有继续考研.

对于薪金问题上,有59.000%的学生的毕业后薪金的期望在3000-5000之间,毕业生表示,先有个稳定的工作,薪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态度.

在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预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74.80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有10.23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说明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体预期工作满意度较高.

2.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1].在这种状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求职形势很不乐观,很容易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现实形势,再就是由于期望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大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但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招生规模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矛盾;就业体制新旧转换和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产生的矛盾;大众对教育投资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大众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这几点是影响别业生就业的主要社会矛盾.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2],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进行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就业指导大众化,缺乏个体的具体指导.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职业定位、地位和社交能力、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因素-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

结论与建议

结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着学校名气的优势,还有着专业特长的优势,凭借一技之长并定会在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通过本文,力求为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

建议:(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意愿-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应当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仅有助于艺术毕业生正确求职择业,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就业能力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锻炼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院校应以学生为根本,建立就业导向的就业体制

根据市场和现实就业状况做出充分的反应,才能根据市场行情自主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相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3],与独立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比就业主管部门更具有优势,应该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以增加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力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高等教育成本,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委托写作技巧关系.政府应采取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