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乐之

点赞:4605 浏览:175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梁启超先生说:“《论语》如饭可餐,最宜滋补等《论语》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不磨之宝典.”《论语》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国人对其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央视的《百家讲坛》早已为其留足了空间,部分省市高考有限的卷面也为其开辟了“专栏”,小学生能背“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在少数等学《论语》仿佛已蔚然成风,然而,走进我们农村高中的课堂,你会发现这里却是另一番尴尬的景象.

一、“留守”师生,缺乏氛围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教师和学生也涌进了城市,农村教师和学生都大量流失.留下的学生大多是家庭条件不好或父母无暇顾及的,从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有些人上高中之前从未读过名著,更不要说《论语》《孟子》这样的文言名作.另外,在高考的压力下,农村的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做数理化习题或背英语单词要比读经典“实惠”,得分来得直接而且容易.

留下的教师一部分是年纪较大、留在农村“养老”的,学习动力不足,更缺乏教研的积极性.一部分是刚刚毕业、尚无理想去处、暂时“谪居”在这里的,这类人有理想、能进取,但缺乏教研氛围,想提高自己却不知如何提高.与城里特别是重点学校那种听课、评课、传帮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要想听一节好课,得历经请检测、调课、坐车等一系列奔波.这样的师生队伍,使得名著经典很难在农村中学“安家落户”,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处境尴尬,被动应对

作为经典,新课标的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执教者没有可执行的目标依据,学生更不会为自己定目标,就形成了“没有目标”的尴尬处境.又因为是选读,除了选入教材的篇目之外,《论语》的其它篇目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这种情况对城市和重点中学的影响并不大,规范的教研活动和密切的相互交流以及考试的需求,都能让《论语》教学得到很好的落实.但在农村学校就不一样了,许多教师就放任学生自读,甚至没有必要的指导.而对学生来说,《论语》中那些生僻聱牙的词句,许多都是捉摸不透的“迷言”,很难有兴趣主动去接触、探究.


可是经典又是我省高考必考的题型,怎么办呢?一些学校就采用了被动应对的办法.一开始就把“做题”当指引,搞起了“题海战术”.这种做法事倍功半,有些学生甚至高中三年都没有把《论语》好好读过一遍,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完全来自参考书的答案,没有个人的思考和领悟,更无从谈将经典内化为个人的修养.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根本的办法.个人认为,把孔子的这句话换过来说:教师先要“知之”,之后引导学生“好之”、“乐之”,就是我们教学《论语》的思路和程序.

一、教师需“知之”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是首先加强自身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①教师自身的文学积淀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学生爱上《论语》,教师应当首先爱上它、走进它,并沉浸于《论语》的熏陶中,甚而把《论语》当成立身处世的哲学,方能“传其道,解其惑”.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长期生活在农村,缺少浓厚的文化氛围,养成了惰性,自然就把读书抛之脑后,有些人连常用的书本都懒得翻开,更不要说读艰涩难懂的经典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论语》,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阅读经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有不提高自我文学素养就不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的危机感.只有观念转变,认识到位,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积极地投入到《论语》的研读之中,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论语》作铺垫.

其次,要熟读《论语》,把握精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握《论语》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从而成为课堂的“活水”,教师首先要反复阅读《论语》,熟背其中的经典语段,并根据自己体验和感悟,形成独到的、个性化的解读.

二、让学生“好之”“乐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知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好之”“乐之”.在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底蕴之后,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好学乐学之路,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执教《论语》中首要思考的问题了.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

孔子之所以能够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根本原因是他志存高远,深知学习的重要.所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志向和目标,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形成其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保证.对于文化经典素养相对不足的农村学生来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其明白《论语》的价值和影响力.

笔者在学生刚接触《论语》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给学生讲述《论语》的“魅力”.首先从它的影响力:《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被称为“东方的圣经”,《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更是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次从它的内容:《论语》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是因为它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第三,从学习《论语》的意义:作为中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可以使我们间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无形中调动起我们内心的悲悯感恩、友善信任、坚强乐观等美好情愫,潜移默化中为我们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并进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这样的分析《论语》在学生心目中立刻如喜马拉雅山般的圣洁和神秘,激发了他们急切的“攀登”,让他们确立了为解读孔子思想、为修身而学《论语》的远大目标.

知之·好之·乐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为学生重构知识网络体系

《论语》作为经典,它有着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内容,但许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编排散乱、许多篇章语境不清、许多“子曰”不知所云,犹如一本零乱的“课堂笔记”,让人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论语》的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学者钱宁就曾对《论语》进行重新建构. 在学生初涉这部作品时,我们也应该高屋建瓴,为其“洗牌”,重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也就是将《论语》篇章打散,再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如按 “仁”、“礼”、中庸思想、君子人格、教育思想等进行组合,也可以按治国、齐家、修身、处世等进行组合,并根据一定的逻辑性为学生列出相应的主要篇目.重构知识网络体系的最大意义,就是“以内在的逻辑性,系统而缜密地再现了孔子的思想,充分体现出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2]把散乱的章句变为有观点、有论证、有层次、有实例的文本,让孔子思想的逻辑性、深刻性赫然呈现,成为一本无需繁琐注释、人人都能读懂的经典.这样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更直接、深入地领会孔子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思路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是主张学以致用的.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如果能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现代思想观念多元解读《论语》,一定能在见仁见智的探讨中,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笔者最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无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有人说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教人圆滑处事、明哲保身,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子路可以直接说孔子“子之迂也”,而孔子又直接回敬他“野哉,由也”,这样的师生关系,你喜欢吗?等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论语》思想的理解.

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学生的学习难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如果没有让学生尝到学习《论语》的“甜头”,是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对文中观点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站在更高处审视其思想内涵.这会让学生在扩大了视野、领略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之后,产生强烈的求知,不仅激发学习经典的动机,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3]《论语》已经在世界思想的舞台上绽放她惊人的魅力,却没有在农村中学的土壤里很好地生根发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让自己“知之”,让学生“好之”“乐之”――不仅为了高考,更为了传承千年的民族思想!

――――――

注释:

[1] 谢银根《语文教师与文学经典》,《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2]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语,转引自《〈新论语〉重构经典,让人人轻松读懂孔子》 ,《江西日报》2012年7月.

[3] 《听南怀瑾大师讲〈论语〉前言》,许庆元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作者单位:尤溪县第一中学)

同类论文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