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点赞:11012 浏览:450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绿色诵读是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阅读方式.它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要既“求同”,又“求异”,全面落实读书育人的根本效益,绿色诵读是解决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根本途径.笔者力求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摸索,取得一些经验,(如:制定绿色诵读计划、选择教材,研读文本、时间选择和方法的指导、激励期待,多样化评价、运用背景音乐,促进诵读)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 键 词 :绿色,诵读,小学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8-0139-02

一、绿色诵读的内涵

目前,“绿色”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绿色食品、绿色起居、绿色北京、绿色奥运等“绿色”,本是一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值得借鉴的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是绿色的,是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即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阅读”的叛逆和挑战,学生不仅“为考试”,更要“为人生”,“为人生而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天然属性.

诵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然,曾几何时,诵读成了阅读技巧训练和信息筛选能力的工具,学生背练习、背大纲、背知识点,成了应试答题的奴隶,不需心灵参与,有标准答案的约束和程序化的规范,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丧失了,这样的诵读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麻木,甚至可能造成心灵的戕害.绿色诵读是语言文字精灵在唇齿间迂回跳跃,浸入思想,透彻心灵的过程,是以人为本,是纯天然的.绿色诵读,注重以读为上,以读为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味文章,发展语感,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和心灵,因此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二、绿色诵读的价值取向

1. 诵读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

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因为,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考试如何出题,诵读就如何进行,训练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了.于是,文本的内容被四分五裂,学生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则被写椟还株地放弃了.这种诵读是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曲解,对人文教育目的的活生生的剥离,没有了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的心灵对话.绿色诵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2. 诵读重在“求同”,还是“求异”

“求同”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统一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被某些老师误解成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在此,首先,必须对“求同”和“求异”加以正名.绿色诵读认为:“求同”不是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充分尊重文本前提下的自我的张扬.“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要既“求同”又“求异”,将“求同”与“求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落实读书育人的根本效益.


3. 诵读,读什么

选择读本,十分重要,诵读首先要有好的读本,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经典的书.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经典,是英雄巨大,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只有诵读经典,才会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4. 在广泛诵读和残酷的考试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绿色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目前的灰色诵读教学显然存在着“数量少”与“内容狭”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老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把语文教学封闭在教科书之内,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当作份外之事,弃置不顾.然而,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考场上独领的学子,全都是那些阅读视野十分开阔的读者.由于绿色诵读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样可以挑战应试,决胜考场.

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经典中诵读出来并付诸写作实践出来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不是凭空悟出来的,而是在经典的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因此,只有把绿色诵读认真地抓起来,才是解决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根本途径.

三、绿色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绿色诵读理念要求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同构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语文及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力求将这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在教学中展开绿色诵读实践.

1. 制定绿色诵读计划

绿色诵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对这个工程加以全面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准备,从容不迫地加以实施,从而使学生有序地受到经典的熏陶.诵读,该读什么,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诵读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应该成为促进教育教学的有力手段.对于一年级而言,没有什么比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列为一年级阶段的诵读内容.同时,初步将诵读计划定为:二年级《论语》,三年级《道德经》,四年级唐诗宋词各100首,五年级《诗经》,六年级历代经典古文.这是一个大体规范,在实践中需要加以不断调整,使其日趋完善.

2. 选择教材,研读文本

教师自己不读,何以劝读《三字经》是我介绍孩子接触的第一部经典,它以三言形式出现,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符合儿歌的特点.它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是最值得记忆的蒙学教材.然,由于自身对经典的积累很少,几乎和学生处于相同的起点,可谓是从零开始,蹒跚学步,我首先借助网络搜集有关“三字经”的资料和注释,进行充电,但发现“三字经”有不同版本,且网上注解也良莠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又相继写了《中华蒙学读本》和不同版本的《三字经》,细细研究每一字的读音和每一句话的意思,如教材中“首孝弟,次见闻”中的“弟”经考证读音为“tì”不读“弟”,是“孝悌”的“悌”的通检测字,这样,纠正了有些教材中注音的错误,使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经典.在这样的研读过程中,教师也渐渐加深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也越来越有底气.

3. 时间选择和方法的指导

目前,语文教学对学生诵读关注的太少,有不重视诵读的现象,认为诵读会影响教师的讲解分析,会浪费教学时间.叶圣陶先生指出:“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绿色诵读便向这种最可贵的境界不懈追求着,其基本理念是:人人诵读,天天诵读,及时诵读,大量诵读,潜心诵读,快乐诵读.

时间是绿色诵读的保证,只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文本才能注入学生心灵深入.每天清晨是诵读的大好时光,学生一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诵读经典.或领读,或齐读,或轮读,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课前2分钟,语文课结束时,课间操带回时,这些零散时间都可以是学生读诵经典的时刻,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料读诵经典,他们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在有意无意之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读记诵了经典,不用绞尽脑汁死记硬背.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为了让学生享受的态度诵读经典,经典教育只求熟读,不强求背诵(当然读多了自然成诵),只求诵读,不强求理解,只求全面体验,不为短期功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诵读,享受读书的趣味,通过反复诵读,将所读内容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信息,不知不觉,语感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慢慢提升.

4. 激励期待,多样化评价

小学生天性好动,单纯枯燥的诵读,很难让学生接受,尤其时间长了,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激励学生诵读,如诵读竞赛、传悄悄话、诵读大擂台等形式,使诵读充满乐趣和动力.另外,教师还要经常给诵读的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期待的眼神,这样,学生对诵读会兴致高昂.绿色诵读评价的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不能把经典学习作为考核学生的指标,在评价中没有不合格,评价是发展性的,如:“你可以学得更好”,“老师等着你的进步”等期待的话语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5. 运用背景音乐,促进诵读

为了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气势,读出语言的节奏美,意蕴美,发挥经典的熏陶作用,在诵读中,给学生配以优美的音乐,让他们进行配乐诵读,如:古琴、古筝、琵琶等音乐安静悠远,洁净精微.将意蕴深厚的经典文字、余韵悠远的经典音乐和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诵读兴趣的保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诵读会少一份抽象,多一份意境,少一份乏味,多一份静美,少一份枯燥,多一份情趣.

在不断的诵读实践中,我们越发感受到,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就蕴含在循序渐进的绿色诵读中,绿色诵读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在对经典的耳需目染之中,师生的言谈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