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教学创建诗意人生

点赞:4371 浏览:145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53-02

教学十余载,我每走一步,都在回想这一步的对与错.在不断的回首中,我发现了困惑.在困惑面前,我更加怀念自己上中学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手捧着课本:早晨,伴着晨曦在校园的花坛边,树荫下,三两成行,诵读英语或语文;晚上,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依然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美好的情景,至今成为我人生最美最美的回忆.

可如今,我却在我的学生中找不到昔日的画面,我很为学生的精神状态担忧!就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我有幸拜读了《赵祥谦与绿色语文》这本书,书中分析了中学生的精神状态.著名教育家赵祥谦老师称中学生流行三种病:"一种是'脑膜炎',也就是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另一种是'缺钙',就是缺乏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还有'贫血',也就是缺少真情和"赵老师说的太对了!他们对什么都表现出一种冷漠、没兴趣;对问题懒于探究,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况;享受父母创造的生活条件,而不知感恩;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理想.我想造成这种状况既源于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源于我们语文老师在中高考的指挥下,把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死了、教窄了,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这一要求.我想这是制约学生前进的最大障碍.时代进步了,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中学生多么需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精神的动力.让他们高扬起生活的风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好滋润心田的甘露,给孩子创建诗意的人生.

我想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好书,讲的就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文学的经典、艺术的经典、哲学的经典.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赤金美玉.阅读经典就是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他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一个只懂的迷恋言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灵魂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培养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而它们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当然阅读好书,最重要的是好的读书方式.

好的读书方式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而不是肢解文本,获取知识.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原因何在?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中考指挥棒.考试如何考,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完成.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写椟还珠地放弃了.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

好的读书方式应是重在"求异",而不是"求同"."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统一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赞成,或反对,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用语文教学创建诗意人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实"求同:不是主观外加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能放的过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

为什么读书以"求异"为主,理由有三:首先,书是用来"开发"生活而不是"规范"生活.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注解",而生活本身又是绚丽多彩的,那么每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就都有权对生活给出自己的注解.这才让书为生活怎么写作.其次,即使我们所读的书句句是真理,世界上的真理也不可能被穷尽.因此,如果以"求同"为读书目的,势必不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味地讲"求同"就会误导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追随老师的思路,结果势必把自己鲜活的灵感,新颖的思想火个性的表达扼杀在摇篮中.


还记的有一次我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文所表现的意境事先概括好教给学生,那时的想法是唯恐学生理解有偏差,不给个明确答案就心力没底.后来发现,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削减诗文所表现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潜能,取代学生思维的自我训练.后来当我有读到几位名家各有千秋的不同诠释时,方才醒悟,一读多解,才是阅读的正道.正是对问题理解的不仅相同,才促成了碰撞,促进了思考:正确的,错误的,完善的,残缺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就叫做"重在过程".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善于独立思考了."脑膜炎"也就治愈了.

好的读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的双赢.

读死书的教学显然存在着 "数量少"与"内容狭'的问题.所谓数量少,就是还有相当多的老师把语文教学封闭在教参和教科书内,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做分外之事弃之不顾.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考场上独领的学子,全都是那些阅读视野十分开阔的读者.而被教师禁锢在课内,学习被老师有意无意做了外科手术,将形式与内容活生生地剥离开来,抛弃活生生的人文精神,留下干巴的语言文字的学生.势必会使学生孤陋寡闻,见识浅陋,精神疲软,无病等疾患在作文中爆发出来.其实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经典中读出来并扶助于写作实践练出来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悟出来的,而是在经典的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因此,只有把"读好书.好读书"认真地抓起来,才是解决人文素养与应试教育成绩的双赢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