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点赞:3338 浏览:111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怎么写作.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蒹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中主人公执著的追求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蒹葭》这首诗的学习奠定学生鉴赏诗歌和领略美的能力.诗的语言最凝练,最具音韵美,欣赏诗歌佳作能使我们感受诗人各具特色的情思和文采,同时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1.2.2能力目标

(1)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

(2)理解“在水一方”这一意象,从而体会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1.2.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重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相关的《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无论是其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还是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极具代表性,对后世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兴”“重章叠句”也是教学的重点.

1.3.2难点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要借助它来表情达意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体味意象,最终感悟诗人所营造的意境.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进入中专,对于语文学习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时怎么发表展的因素,普遍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兴趣不高,想通过本次课引起学生读诗、读古文的兴趣.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引出话题,让学生回忆所知古典诗词中关于爱情的经典名句,并由诗引到歌,播放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让学生来品味是何种情感.一曲结束后,告诉学生如此动听的歌曲它的歌词就来源于接下来将要学习的课文《蒹葭》.情感表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创设情境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

3.2了解“六义”,初识经典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教师小结.确定重点诗经“六义”.

3.3朗诵全诗,感受韵律

(1)教师播放示范配音朗读.意在疏通字音,并加强情感的

渲染.

(2)学生朗读,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心体会诗中的感情基调.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也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为感受诗歌意境打下基础.

3.4感悟经典,畅谈影响

设置问题:“经典体现在哪些方面?至今仍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分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小结.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而此题答案的设置涵盖了我所要展开的所有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全答出来,但也不是全然不会说.经由刚才对《诗经》的介绍,相信她们能说到“兴”,从书中的注解还能提到“在水一方”这一意象,还能讲到重复,反复,对于“重章叠句”这一说法不中亦不远矣.在教师小结的环节中,先肯定大家的表现,再把我后面要展开的内容PPT出示.

(1)兴

(2)重章叠句

(3)审美观念――含蓄美

(4)揭示一个哲理

3.5走近经典,历久弥新

这一环节,是对上面学生讨论的强调与补充.重点讲述“兴”和“重章叠句”.

(1)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结合课文:他物,自然景物.

诗中的景:季节(时间):秋 清晨 微凉

色调:冷色调

朦胧、凄迷

景中的情:求而不得,淡淡的惆怅(重章,焦灼,执着),清冷,寂寞

情与景:借景抒情、景中藏情,环境渲染、情景交融.

对后世的影响:

①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等

②在后世散文中的运用

③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

(2)重章叠句

因“兴”详细讲述了第一章节,余下两节,学生自读,通过讨论得出余下两小节同第一小节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从不同中看出时间的推移,作者情感的变化及情感的加深.

也由此对“重章叠句”做出解释.

对后世的影响:歌曲的反复咏叹,副歌重章.

(3)审美观念――含蓄美

这点学生并不能提到,由老师展开.

①朦胧的意境和情绪:朦胧美,中国第一首朦胧诗.


“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根据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心中的“伊人”形象,最后教师总结历来对于“伊人”内涵的多种理解.即对诗歌主题的概括.最后引申到“在水一方”这个意境,结构是“追求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③对后来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审美观的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揭示一个哲理

人人追求目标,但失败是一种人生常态,成功者凤毛麟角,要享受过程与追寻的痛苦.

3.6布置作业

布置课的相关作业.

4.创新与特色

4.1切入点新颖

《蒹葭》传统的切入点是以“三美”为主,本堂课的设计从经典二字切入,探究经典的传承和历久弥新.《诗经》原名《诗》,因被儒家奉为经典而称为《诗经》,风是《诗经》的经典,而《蒹葭》最得风人深致.因而从经典中的经典中的经典切入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4.2更注重探究手法的一脉相承

4.2.1在探究兴的表现手法时,从三个层面展开.

(1)“兴”在古诗中的表现通过交流“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等以葵起兴,最终表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情感.

(2)在后世的许多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也都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一切景语皆情语).

(3)当下开学典礼上领导的演讲中,经常会说道:“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等”

4.2.2在理解重章叠句这一表现手法时,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加强对重章叠句表达效果的体会.

《蒹葭》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流行音乐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比如:歌曲的反复咏叹,副歌的重章.

紧密联系下的语言状况阐述,诸如:“爱你,我爱你,真的爱你,我是真的爱你,我是真的真的很爱你.”相比较之下《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更显得含蓄雅致.

4.3对内涵的探究更深刻,对学生的成长更具指导意义

《诗经》奠定了我国“诗缘情”的传统,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从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更欣赏含蓄,内敛的美.并且以培养含蓄,儒雅的谦谦君子和淑女为目标.

在内涵方面,除了关注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求以外,更引导同学们关注:人人追求目标,但失败是一种人生常态,成功者凤毛麟角,要享受过程与追寻的痛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