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生花2016年10期

点赞:29933 浏览:1419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课又是艺术课,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能陶冶情操.职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有不少学生失去了信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学语言单调枯燥乏味,会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衰退,学生的厌学情绪就更浓.所以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呢?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用口语形式描绘出来,使人听后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的感受.这样,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难懂的语文理论知识浅显易懂,枯燥的古文学习内容风趣化.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曾经用过“杏脸柳腰”和“弱不禁风”形容当代农民口中的“美人”形象,而用“腰臂圆壮”这四个字形容他们眼中的“劳动姑娘”形象,最终清楚阐明了当时所谓“美”的抽象概念.所以,应用教学语言时,有时一个比喻或一个例子、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具体、深刻.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具体运用到教学过程如下:

妙语生花2016年10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导入语

导入语讲究的是自然精粹,或澎湃,或娓娓动听,或趣味盎然,或新奇诱人.导入语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美的体验.庄子的《逍遥游》,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堪称是一篇“美文”.在教本文时,我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乐地飞着等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迎着风嬉戏在清澈湍急的河流上,忘我地享受着明月清风、甘露醇浆的大自然美丽景色等此刻的它漫无目的地不知飞去何处,只想从容地飞翔在干净而甜美的大地上空,安静地享受快乐生活等”

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他称之为“物化”,可诗人却说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我又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一生经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节段中如“其学无所不窥”讲述了庄子是个天才卓绝而且聪明勤奋的学子,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箧》)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纷纷解释了他不在乎名利,不屑于与如此腐败的社会为伍,而现实艰难的处境使他无法一展鸿鹄之志.从“不可与庄语”(《天下》)可以看出,他崇尚的是自由,是洒脱,他幻想着可以达到绝对自由而进一步寻求解脱.不过,最后他沥血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励志之歌《逍遥游》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趁势导入课文,把“美文”教出美的意蕴.

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黎明拉开夜的帷幕,春姑娘光着小脚丫迈着轻盈的脚步而来,晨雾像一块轻纱巾遮盖在春姑娘的头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诗意的美.沉默了一冬的树木终于耐不住寂寞受美的诱惑,俏皮地从大地的衣橱里翻出青绿色的新衣裳,以最快的速度穿在身上,然后像一位伟岸的男子汉伫立在那里遐想等春天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我们在画中游.一番话,娓娓道来,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引发了学习兴趣.

二、过渡语

过渡语的作用在于引导教学环节的自然推进,要自然轻松,如行云流水,比喻在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是以《春》为例:当学生速读课文说出春的特点后,我说道:“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请说说理由.”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喜欢娃娃的“新”,有的喜欢小姑娘的“美”,有的喜欢小伙子的“健壮”,并从文中找出依据.这样,很自然地提示学生进一步去发掘,想象春天的特征.


三、解读语

解读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解读和分析,加深对本篇文章整体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感情.

例如在著名作家老舍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中,对于济南的雪,就曾写道:“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采用拟人及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济南的冬天别样的风情.北方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有了一种柔和的美丽.雪后的济南景色也因为语言的特殊美,带上了一幅神秘的色彩.在深入的解读中,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的感召下心灵的颤动.

四、经典语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章,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这些语句,经过人们的广泛阅读和深刻的理解,发现他们的描写是多么切合事实上的真相,也是能够触动心灵,产生共鸣的.

就像在杨朔的那篇著名的《荔枝蜜》中,对于蜜蜂由原来的害怕恐惧,到后来的喜爱和由衷的赞叹.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是本篇文章的经典段落对本段的重点诵读,能让读者与作者在语言上产生共鸣,透过作者的描写仿佛能看见一只可爱的蜜蜂,她那渺小的身躯内蕴含着那么大的能力.她的努力,她的辛勤,换来的是那些泛着诱人色彩的甜甜的蜜.这也是它们的甜蜜事业.经典可以打动人心,深入人心,这是我们诵读经典,传承经典的原因.

五、小结语

这是对某一教学层面的简要小结,必须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有启发性,又让人回味无穷,体验语言的美感.尽量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以《春》为例:

“回归的小草,正从我们的背下复出,悄悄的,缓缓的,从清新的泥土中探出嫩绿的小脑袋,看着外面的精彩的世界,此刻,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草的力量,可以闻到小草的芳香,还可以听到小草的呼吸.冰封的江面已经开始融化,远去的冰排像帆影点点,那蓝滢滢的江水,一串串的冰排,还有江边婆娑的树影,几个踏春的人儿,不正是一幅诗意的图画吗?等”

由此可见,比喻渗透于课堂教学,美化教学语言,就能以美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便支撑着毅力,激化着认知.粗略地估算,一堂语文课中,教师说的话一般在四五千字,它构成了一堂课的主体内容.如果能让这四五千字多一点美化,少一点干瘪,那么学生的语言怎能不受到染化?课堂里怎能不弥漫起美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