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鲶鱼效应”忽悠了

点赞:27720 浏览:1295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些年来,“鲶鱼效应”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管理层的追捧.

它的故事是这样子的: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们都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老船长想了个办法: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桶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桶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桶里的水也因此而变活了,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故事大致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团队活跃起来,从而激活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举例说,在一个毫无生机的团队里穿插进一个特别勤劳的人,然后说谁成绩最差谁就淘汰,这样就营造出一个人人自危的局面,于是所有人都勤劳起来了.

粗看上去,“鲶鱼效应”的事理逻辑似乎无可挑剔,但是稍微细细一想,你会发现其实漏洞多多:鲶鱼是一种淡水鱼,生活在内陆的湖泊与河流中,而沙丁鱼则生活在大海里.那么我们设想一下,老船长带着鲶鱼出海时,是把鲶鱼养在淡水桶还是海水桶?

如果养在淡水里,那么在捕了沙丁鱼之后,是不是把沙丁鱼也倒进淡水里?如果是这样子,沙丁鱼或许不需要等到水里的空气消失殆尽就已经死光光了,有人说,那就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带出去吧,再把沙丁鱼放进去不就没事了?其实这样更不行,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可能还没等捕到沙丁鱼,鲶鱼早就先一命呜呼了,指望它和沙丁鱼追逐游戏往水里加氧气?省省吧!

这样子一分析,你会发现“鲶鱼效应”是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荒诞程度,类似于有个人养了一条金鱼并声称这是用来鞭策蚯蚓加紧松土的.

或许有人会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道理,可是话又说回来,只要能说明事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抛开,这样的习惯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鲶鱼效应”为例,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概念来自国外,因为它还有一个英文名叫“CatfishEffect”,其实根本就不是,它和“温水煮青蛙”等理论一样,是十年代原产于中国的忽悠理论,无数次地以讹传讹后成了舶来品,到如今甚至已经无法查证真正的原作者是谁,而故事却成了“经典”.

别被“鲶鱼效应”忽悠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鲶鱼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鲶鱼效应”之所以成为“经典”,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有不少“创作者”(包括作家、演讲者、撰稿人)等等,在创作的时候非常不严谨,不注重基本常识和现实逻辑,结果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笑话却不自知,第二是阅读者很少有人会用甄别和客观的理性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导致不断地阅读和传播着一个又一个笑话,还以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等

真希望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些严谨,多一些思考,别让“忽悠理论”以“经典”的名义到处招摇过市,还学术理论和文化创作一片纯净的天空.

(摘自《知识窗》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