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点赞:5451 浏览:171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的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本书收集了作者多种文体的文章.

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11月20日,在国务院第四会议室,温家宝总理对与会的教育专家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批判性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美国“神童”教育(天赋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第二招是培养“批判性的聆听能力”.在小学阶段还是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到了大学阶段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了.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非常发人深省的是,中国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听话”.至于“批判性思维”,那是成人以后再考虑,或者根本就用不着考虑的问题.从小就人云亦云,长大了能有批判性思维吗别人从小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我们传统的“注、疏、解”式的读经,却是亦步亦趋地从“听话”开始培养人云亦云的习惯.经典就是经典,对经典只能是“注”,“注”完还可以“疏”,“疏”了再“解”等总之,是在先贤的字里行间顶礼膜拜、流连忘返地徘徊.

前两年,去哈佛大学,友人指给我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谜底是什么朋友引而不发.

我琢磨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师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

哈佛精神追求的就是教授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学习过程.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中国的大学考老师说什么(注疏解),美国的大学考学生想什么(批判性思维).在国内大学读书,学生忙于埋头做笔记,也有人戏称“听写课”.在美国大学读书,学生忙于思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国内读书是“学多悟少”,在美国读书是“学少悟多”的原因.我还在美国大学读书时,就常常惊讶于老师被学生追问得下不来台的尴尬场面;到自己在美国大学教书时,也就把被学生质疑看做一种教学常态.教授就是在学生的不断质疑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体系的.学生也是在不断质疑教授的思想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体系的.这种相辅相成的批判性思维构成了美国大学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