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应成为孩子的“百草园”

点赞:5813 浏览:196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据人教社辟谣,除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外,尚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6篇文章分布在其他学期的课本中,鲁迅本来未退,该不该退也就不必再争了.但论争中人们对待鲁迅,乃至对待语文教育的复杂心态,却颇可玩味.

笔者以为,这场论争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反对删除鲁迅的理由大致如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人物,其作品从文字到思想内涵堪称经典,学语文不可不读鲁迅;鲁迅是国民性的一面镜子,他对现实的介入、反思、批判是伟大的精神遗产,国人应该继承发扬.诸如此类,是在以鲁迅的文学史地位、他于中国历史乃至当今的符号价值作为其文章进入教材的依据,没有多少立足语文教育的思考.在课文的选用上,文学经典、精神遗产,都具有参考价值,但文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话语附加在鲁迅及其作品之上的价值判断,更多出于文学史与革命历史及鲁迅其人、其事、其文的整体考量,与某个单篇作品乃至语文教育的关联不大,故而不应成为决定因素.那么在种种冠冕之外,鲁迅之于学习语文的青少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又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法问题.据报道,有专家称,鲁迅文章艰深晦涩;也有教师反映,鲁迅难讲,课难上,老师头疼,学生害怕.深刻与浅显在于解读的程度,本来是个人对作品的主观判断,而非客观评价,不同的人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艰深晦涩之说就显得有些可笑,若学生能读出那份深刻,又何须杞人忧“深”?若学生读不出,那专家岂不是在以己之“深”度他人之“浅”?让学生害怕的,绝不是鲁迅的深刻,而是学生还未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方式进入文本,就被强行灌输以成年人、研究者解读出来的深刻;还未知悉文学史、革命历史的全貌,就被课标以文学经典、精神遗产的名义要求对鲁迅另眼相看.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问题并不在于鲁迅有多么“深刻”,而在于“深刻”并不是鲁迅作品的“标准答案”.“深刻”的文章,难道就不允许学生从兴趣出发,读得“浅显”、读得“愉悦”吗?


在中小学教育的所有科目中,语文最受社会关注,金庸进入课本,鲁迅离开课本,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这也许表明了,语文教育不仅是读与写的训练,还担负着青少年审美品位、价值取向乃至道德修养的建构.从这一认识出发,鲁迅其人、其事、其文皆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界对鲁迅的研究亦不可谓不充分,精心遴选之下,总有比“深刻”更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比如他的人格、他的襟怀、他对世界的观照及表达方式,以及他对青年寄予的无限厚望.愿语文课本里的“鲁迅”成为孩子向往的“百草园”,而不总是他们害怕的“三味书屋”.

“鲁迅”应成为孩子的“百草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