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民族文化基因下的武术教学内容

点赞:9056 浏览:348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探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影响,探索了武术在现教学中的几个“坚持”.坚持武术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寻找两者之间的经典关联;坚持武术对塑造中国思维方式的意义,深刻理解本民族精神实质;坚持武术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感悟动静互通的内涵.

关 键 词 :继承、民族文化、武术、教学

武术段位制的“十年计划”、“进校园”等举措的不断实施,显示了中国武协对武术的校园化发展极为重视.同样武术的校园普及从民国时期以来从未曾间断,但自身的位置不断地受到西方体育的推挤.这并不是西方体育的有意为之,而是武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模糊造成的.主要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模糊,前者体现了预设产生的效果,后者则是兴趣的不足造成的.因此,武术的校园化推广首要任务应是诠释武术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塑造学生有何帮助才是首要任务.“国家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武术是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滋生出的身体技术,也可认为武术是传统文化在肢体上的完美体现.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还能从实践中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武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何把握经典内容进行传承,本文试图探索其意义.

1.武术道德约束

1.1“礼”的教化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因素.武术当中礼节分为拱手礼、鞠躬礼、拜师礼、行坐礼等,通过对既定的礼节方式对习武人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进行约束,养成尊师重道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应有礼貌,而此处礼貌可分为两个方面意义,一是对教师的尊重,二是对知识的尊重.但武术中的礼节非常丰富,同样抱拳礼可以引申出很多意义,带有较强的变通性,甚至武术礼节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也是东零西散,没有准确的规范.而学校对武术课程中礼节的运用也是错综复杂,那么寻找较为经典的礼仪进行简单化、普通化以保证其规范,在易于推广的情况下挖掘其直接意义.如鞠躬礼反应的就是对教师的尊重,在知识面前对自我身份的降低,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最终通过行为上的礼节达到道德上的教化.

1.2“德”的培育

“未曾习武先习德”是练武之人的第一追求,其远远大于对技术的重要性.传统武术中拳师对徒弟德性的考验非常重要,再特定情况下考验期较为漫长.历代武术名家一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武德兼备”,很多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如陈长兴(1771-1853)所著《太极拳用武要言》就是对习武的子孙所留的道德要求,同样在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上,师父与徒弟所表述的语言基本是由道德约束内容所构成.学校作为普及的对象,传统仪式则显得较为繁琐,但之中反应的习武人所持精神实质可以精炼归纳.对习练武术的学生将身体运动延伸至对人性道德的思考,把技术作为受道德约束的升华.通过学习武术道德培养学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正能量.


2.武术思维方式

2.1“用心”感悟

中西文化的结合也是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做到“西学东用”的目的.中西文化的思维差异是“用心”与“动脑”,“‘用心’往往意味着更深沉、更执着、更富有感情的认识和体验,而‘动脑’则往往是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理性过程”[1],两者显然不能等同起来.从武术的历史训练方法来看是由拳论组成,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称为经典的文言文也毫不为过,整篇拳论中既在谈练拳方法,又在阐释太极文化,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拳论中没有细致的阐释如何练拳,而是通过习拳者不断的进步,从中发现拳论所表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不难看出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身体技术不再是纯粹的身体动作,而是两者思维最深处的博弈.通过对武术的不断练习,使学生发现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

2.2“直观”体验

在当今中国人心中,对直观体验的理解等同于简单的感性经验,或是作为大家都愿意会的东西而不加分析地使用.直观体验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思考,一旦实现思想上的飞跃,便豁然贯通,出现创造性的灵感,也可以认为是经验主义.中国自古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武术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的,而学习武术同样需要悟性,很难将他与后天培养联系在一起,通常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品质.但这种非常巧妙的感性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思维的核心本质,渗入到各个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的内在品质,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识.所以更生动的理解中国文化书本可以作为“静”的学习渠道,而武术则可以作为“动”的感受路线.

3.武术文化架接

3.1传统文化内涵

现在课本教程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同时,实际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武术自古就流传有“以武载道”的传统,通过习武可以将意义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无论从道家与太极拳的关联,佛学与少林拳的关联等,都是体现了先哲们对文化理解,从某种角度讲武术的本质并不能算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达到人生的高级境界.这种描述在道家来讲称谓“道”,如道德经里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与太极拳的深邃、宁静不谋而合,以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同样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静尤动”的本质也相同,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多种媒介引发人对生命的哲思,后者则通过太极拳这一媒介作为人生的哲思.他们之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意义系统,如果将武术意义与文化教学相融合,能达到两者兼修的目的.

继承民族文化基因下的武术教学内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武术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2身体动作价值

现在的西方体育之所以在校园内推广较为普及,并不是西方体育的作用大于武术,而是武术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必须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生长特征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教学.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柔韧、力量、速度、耐力有突出的要求,而武术不同的拳种、功法则能系统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对身体动作的价值考虑,应该做到系统化,即使突出地域特色的武术项目,也应该考虑不同的武术训练方式产生的直接作用.

4.结语

武术的多元价值在学校的应用,不能像社会那样追求“变通”,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将教学的意义作为目的,那么武术教学本身的科学系统是否得到了建构,显然从文中的分析是匮乏的.所以武术校园化推广,并不是武术本身的作用的匮乏,而是对武术内容能用于教学系统方面,未能得到建构.